猿声远近应,出户尽烟峦。
地僻日光薄,林交山气寒。
芋田数亩在,茅屋几家残。
独有罗山色,遥从雪里看。
猿声远近应,出户尽烟峦。
地僻日光薄,林交山气寒。
芋田数亩在,茅屋几家残。
独有罗山色,遥从雪里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田园风光画卷。诗人以“猿声远近应”开篇,巧妙地运用了声音来衬托出环境的幽静与深远,仿佛那猿猴的啼叫声在山谷间回荡,与远处的自然声响相呼应,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
接着,“出户尽烟峦”一句,将视线从听觉转向视觉,描绘了走出门户所见的景象——四周被烟雾缭绕的山峦所包围,给人一种置身于云雾之中的神秘感。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超脱与淡泊。
“地僻日光薄,林交山气寒”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冷与孤寂。地势偏远使得阳光显得稀薄,树林交错之间,山间的寒气更加明显,这样的描写不仅突出了自然环境的特征,也暗含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喧嚣的疏离。
“芋田数亩在,茅屋几家残”则将视角拉回到生活场景上,通过简朴的芋田和几座破旧的茅屋,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田园生活状态。这不仅是对物质条件的描述,更蕴含着对简朴生活的赞美和对心灵归宿的追求。
最后,“独有罗山色,遥从雪里看”收尾,以“罗山色”象征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美好,而“遥从雪里看”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宁静的珍惜和对远方美好景色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构建了一个既现实又超脱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鸡鸣戒征鞍,残月犹在岭。
很石出荦确,倦客畏驰骋。
徐行得佳境,欲过心犹耿。
平沙埋马蹄,小雨不作泞。
回头看乱山,直若脱陷阱。
少焉天宇阔,日出万峰顶。
空翠涧谷阴,峭茜竹柏影。
平溪清见底,洁不容蛙黾。
草屋傍山田,百家共一井。
人稀鸡犬静,径僻荒秽屏。
田家聚妻孥,操作趁朝冷。
对此念乡闾,我心更孤迥。
兹行方未央,归辔何时整。
输他田舍翁,饭熟呼不醒。
芳杜洲前新月黄,月中一院旃檀香。
道人嚼花同嚼蜡,满咽冰雪清肝肠。
却拗一枝持赠我,知我未减青莲狂。
鹅儿腊酿正新熟,清气浥浥添杯觞。
昨访曹溪过梅岭,南宗寥落南枝荒。
道人能参黄面老,当为五祖开道场。
幽斋绝管弦,曲院回松杉。
一桁西山青,风送层檐嵌。
坐客皆诗流,佳句烦镌镵。
我衰百不能,大嚼娱贪镵。
残叶响空壁,浊酒污朝衫。
登车望林月,已在城头衔。
摩挲故人书,星斗翻云函。
杏花计日红,细雨迷江帆。
我尝校公集,因知公素志。
近为作年谱,搜罗及轶事。
大抵公性情,和平而冲邃。
在官五十年,保全皆善类。
逆瑾覆纲维,百计社稷庇。
卓哉顾命臣,焉敢艰危避。
奈何罗侍郎,门生倡清议。
王陈踵讹谬,显与实录异。
元真观碑文,安知非作伪。
呜呼公致政,鱼菜不能备。
清操有如此,乃云徇禄位。
此像藏闵氏,上有癸亥字。
公年五十七,谨身殿初莅。
时和百司理,僚宰无猜忌。
公早抱隐忧,郁郁不得意。
苍生四海望,藐兹一身寄。
刘谢继去国,幼主付谁侍。
微公秉国钧,杨韩将奚置。
我过畏吾村,墓田久荒弃。
日暮牛羊来,无复狐狸睡。
草堂葺三楹,四围杨柳植,湫隘匪旧观,幽洁抵山寺。
燕许大手笔,拟作墓祠记。
孰更勒公像,一碑耿寒翠。
《题西涯先生像后》【清·法式善】我尝校公集,因知公素志。近为作年谱,搜罗及轶事。大抵公性情,和平而冲邃。在官五十年,保全皆善类。逆瑾覆纲维,百计社稷庇。卓哉顾命臣,焉敢艰危避。奈何罗侍郎,门生倡清议。王陈踵讹谬,显与实录异。元真观碑文,安知非作伪。呜呼公致政,鱼菜不能备。清操有如此,乃云徇禄位。此像藏闵氏,上有癸亥字。公年五十七,谨身殿初莅。时和百司理,僚宰无猜忌。公早抱隐忧,郁郁不得意。苍生四海望,藐兹一身寄。刘谢继去国,幼主付谁侍。微公秉国钧,杨韩将奚置。我过畏吾村,墓田久荒弃。日暮牛羊来,无复狐狸睡。草堂葺三楹,四围杨柳植,湫隘匪旧观,幽洁抵山寺。燕许大手笔,拟作墓祠记。孰更勒公像,一碑耿寒翠。
https://shici.929r.com/shici/Js4c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