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箫早入凉王墓,弓剑衣冠只同处。
千年邂逅出人间,颜色声音幸如故。
云门曲谱不分明,赵瑟齐竽各自名。
传看乐府无人识,此箫收声甘弃掷。
玉箫早入凉王墓,弓剑衣冠只同处。
千年邂逅出人间,颜色声音幸如故。
云门曲谱不分明,赵瑟齐竽各自名。
传看乐府无人识,此箫收声甘弃掷。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冠卿的作品,名为《赤玉箫》。从艺术风格和语言表达来看,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器物的想象与描绘,抒发了自己对于过去文化的深切情感。
"玉箫早入凉王墓,弓剑衣冠只同处。"
这里诗人设想了一把玉制的箫(一种古代乐器)被放置在了历史上的某个凉王的墓中,这种细腻的情景描写已经透露出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无限憧憬。而“弓剑衣冠只同处”则表明这些物品与其主人一并长眠,时间的流逝让一切归于沉寂。
"千年邂逅出人间,颜色声音幸如故。"
诗人提出了一个虚构的情境,即这把玉箫在千年的时光中偶然再现于世,而它所承载的声音与颜色依旧如昔日一般,这里蕴含了对历史连续性的美好寓意。
"云门曲谱不分明,赵瑟齐竽各自名。"
“云门曲谱”可能是指某种传统的乐谱,而“不分明”则意味着这些古老的音乐已经模糊不清,不再被人熟知。而“赵瑟齐竽各自名”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失落的艺术与技艺的怀念,它们如同昔日的英雄一般,有着各自的名字和故事。
"传看乐府无人识, 此箫收声甘弃掷。"
这里“传看乐府”指的是流传下来的音乐典籍,而“无人识”则意味着这些古老的艺术已经没有人能够理解和继承。而最后一句“此箫收声甘弃掷”,诗人表达了对于这种文化遗产最终消逝于世的无奈与沉痛,仿佛在说,这把玉箫既然已无法再次奏出昔日的旋律,那么就随它去吧,让它安静地收起声音,归于尘土。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深切的情感和对其消逝的无奈,以及通过对古代器物想象性描写来表达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