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以人得名,去来关隆替。
犯雨访句曲,谅亦有冥契。
依夕忽如朝,舆步踏残霁。
天高百灵肃,山空众响厉。
岭上自白云,真人已天际。
始悟洞壑迹,祗是真仙蜕。
按图穷物隐,岁晚冰霜闭。
山以人得名,去来关隆替。
犯雨访句曲,谅亦有冥契。
依夕忽如朝,舆步踏残霁。
天高百灵肃,山空众响厉。
岭上自白云,真人已天际。
始悟洞壑迹,祗是真仙蜕。
按图穷物隐,岁晚冰霜闭。
此诗《游茅山》由明代诗人钟惺所作,描绘了作者一次游览茅山的经历与感悟。
首联“山以人得名,去来关隆替”开篇点题,指出山峰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有人的足迹和故事,而人的来去则关乎着山的兴衰变迁。接着“犯雨访句曲,谅亦有冥契”两句,写出了作者在风雨中探访句曲山的场景,暗含着与山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或默契。
“依夕忽如朝,舆步踏残霁”描绘了夕阳与晨光交错的奇妙景象,以及作者在雨后初晴的山路上行走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时间流转、自然更迭的美感。
“天高百灵肃,山空众响厉”进一步渲染了山间清寂的氛围,天空高远,万物肃穆,山谷空旷,各种声响显得格外清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意境。
“岭上自白云,真人已天际”则通过白云与远方的景象,象征着仙人已远离尘世,隐居于天边,表达了对仙道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始悟洞壑迹,祗是真仙蜕”点明了作者通过这次游览茅山的经历,开始领悟到洞穴与山谷中的痕迹,不过是真正仙人的遗留,暗示了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与理解。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载体,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感悟与哲学思考,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寓言寓意的艺术手法,同时也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与对超然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