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南海愁偏僻,经史之外寡书册。
扁舟遥至金陵城,欲向名家求载籍。
黄君父子世藏书,一室尝开万卷馀。
欲使文章归性命,岂将词赋送君诸。
六经我道非糟粕,天地精神于此托。
一画能令日月开,古圣神明必有作。
君家易疏几青箱,借我无嫌岁月长。
卦外始能知太极,图中亦可得羲皇。
君今继述从何始,应徵未与先朝史。
文献无稽是此时,春秋有志惟君子。
秦淮水长连青溪,三月河房柳向西。
欲邀雪客同挥管,吾学诸编更整齐。
我且浓磨方氏墨,殷勤花下为君携。
我生南海愁偏僻,经史之外寡书册。
扁舟遥至金陵城,欲向名家求载籍。
黄君父子世藏书,一室尝开万卷馀。
欲使文章归性命,岂将词赋送君诸。
六经我道非糟粕,天地精神于此托。
一画能令日月开,古圣神明必有作。
君家易疏几青箱,借我无嫌岁月长。
卦外始能知太极,图中亦可得羲皇。
君今继述从何始,应徵未与先朝史。
文献无稽是此时,春秋有志惟君子。
秦淮水长连青溪,三月河房柳向西。
欲邀雪客同挥管,吾学诸编更整齐。
我且浓磨方氏墨,殷勤花下为君携。
此诗《过黄俞邰藏书楼作》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黄俞邰藏书楼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书籍和学问的热爱。
首句“我生南海愁偏僻”,诗人自述生长在偏远的南海,心中充满对知识的渴望。接着“经史之外寡书册”表明他平时接触的书籍有限,内心对此深感遗憾。随后,“扁舟遥至金陵城,欲向名家求载籍”描绘了诗人乘船远行,前往繁华的金陵城,希望能从名家那里获取更多书籍的愿望。
接下来,诗人赞美黄俞邰家族世代藏书,家中藏书丰富,达数万卷之多。诗人希望这些书籍能够帮助他理解文章背后的真谛,而非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技巧上。他强调六经之道并非无用之物,而是承载天地精神的载体,蕴含着日月开天辟地的力量。
诗人进一步提到黄俞邰家中的易经书籍,表示愿意借阅,认为这将有助于他深入理解宇宙的根本原理和古代圣贤的思想。他期待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能够找到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与雪客(可能是指志同道合的学者)一同探讨学问,整理书籍,使自己的学识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的愿望。他准备磨墨,准备在花下为黄俞邰携带书籍,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藏书楼的敬意和对知识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黄俞邰藏书楼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书籍和学问的热爱,以及对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的渴望。
素秋天似水,更夜色呈鲜,物华殊丽。山堂兴无际。
见团圆月照,洞庭深邃。
清风匝地,但处处、昭彰德被。
遍恒沙朗射晴空,千古秀凝青桂。高贵。
随形应现,鉴物无私,碧霄呈瑞。孤然爽异。
辉法界,显灵慧。
放清光万道,入户穿窗,皎皎昏蒙普济。
愿凡夫,早悟圆明,尽知此理。
长堤千里,过睢阳,隐约江山如故。
忆昔斑衣为寿日,伯仲埙篪歌舞。
博胜香囊,笑争瓜葛,膝上王文度。
西城南浦,月明扶醉归路。
重来华发苍颜,故人应怪我,平生羁旅。
仲也风流今已矣,俯仰人閒今古。
阏伯层台,六王双庙,尽是经行处。
感时怀旧,一襟清泪如雨。
偶暇追游,无凝碍。独望锦波青岱。
回头处、忽见荒林外。一堆儿,骷髅卧,绿莎内。
孤惨谁为主,与排赛。空衒双眸阐,上尘塞。
雨洒风吹,日晒星光对。转业增添,重重载。
异乡域,甚方客,何年代。遭遇迷神引,怎生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