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坊郁郁满松桧,独有小轩花数辈。
榜以观空作正观,要识转物大三昧。
世间眩人万红紫,心君已落色界内。
那知心境无异法,真见元非色尘外。
色空双忘未奇特,非非想处亦横溃。
谁因拈花发微笑,嚼蕊嗅香不相碍。
吾侪跛鳖望千里,安得还都如历块。
诗成怀藏拟不出,彼上人者难酬对。
宝坊郁郁满松桧,独有小轩花数辈。
榜以观空作正观,要识转物大三昧。
世间眩人万红紫,心君已落色界内。
那知心境无异法,真见元非色尘外。
色空双忘未奇特,非非想处亦横溃。
谁因拈花发微笑,嚼蕊嗅香不相碍。
吾侪跛鳖望千里,安得还都如历块。
诗成怀藏拟不出,彼上人者难酬对。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灼的作品,名为《怀安光孝寺观空轩遗圆长老》。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观空轩长老的怀念之情和对禅理的理解。
“宝坊郁郁满松桧,独有小轩花数辈。”开篇即以宝坊中的郁郁葱葱的松树和少有的花朵来描绘观空轩长老所居之地的幽静与美丽,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对于长老的怀念之情。
“榜以观空作正观,要识转物大三昧。”这里,“榜”指的是寺院中的木制横梁,而“观空”则是指禅宗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即观察心灵的本质。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于长老所传承的禅法的理解和敬仰。
“世间眩人万红紫,心君已落色界内。”这两句诗指的是在尘世中的人们被各种欲望和迷惑所束缚,而长老则已经超脱了这些俗世的羁绊,达到了心灵上的净化。
“那知心境无异法,真见元非色尘外。”这里,“心境”指的是内心的状态,而“异法”则是指禅宗中的修行方法。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于长老所悟到的禅理的深刻理解,即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真实见解。
“色空双忘未奇特,非非想处亦横溃。”这两句诗继续强调了禅宗中“色”与“空”的关系,表达了对长老所悟到的禅理的赞叹,即在禅定的状态下,能够超越世间的种种束缚。
“谁因拈花发微笑,嚼蕊嗅香不相碍。”这里,“拈花”一句出自佛陀传法的故事,指的是心灵的顿悟。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于长老所悟到的禅理的欣赏,即在深刻的禅定中能够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吾侪跛鳖望千里,安得还都如历块。”这里,“跛鳖”比喻诗人自己对于长老所悟到的禅理有一种不解和渴望。诗人希望能够像长老那样,对禅宗有更深的理解。
“诗成怀藏拟不出,彼上人者难酬对。”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谦逊态度,即他的诗作无法完全表达他对于长老和禅理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无言的敬意,因为对于“上人”(即高僧)的智慧,难以用语言来酬答。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禅宗修行方法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观空轩长老的怀念之情,以及他对于禅理的理解和赞叹。
禾穗累累青半黄,边山除野多熟乡。
一粒未得人初尝,不应办作鹿豕粮。
老农作计须夜防,结草构木安匡床。
高低量置田中央,容身仅足庇雨霜。
比于露宿知犹强,所图岁晏实饥肠。
世族多少居华堂,安然熟寝无更长,便腹何尝乏稻粱。
敢较甘苦均閒忙,不遑宁处禾无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