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藉信刍狗,三皇争纸上。
犹龙以后人,渐渐陈伎俩。
嘘气若云烟,红紫殊万状。
醯鸡未发覆,瓮里天浩荡。
宿昔假孔势,自云铁步障。
一闻至人言,垂头色沮爽。
六藉信刍狗,三皇争纸上。
犹龙以后人,渐渐陈伎俩。
嘘气若云烟,红紫殊万状。
醯鸡未发覆,瓮里天浩荡。
宿昔假孔势,自云铁步障。
一闻至人言,垂头色沮爽。
这首诗《狂歌》是明代诗人袁宏道所作,其内容充满了对传统与创新、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
首句“六藉信刍狗,三皇争纸上”,以“六籍”和“三皇”为引子,暗喻古代典籍与神话传说中的智慧,但同时也暗示了这些知识在现代社会可能被忽视或误解。接着,“犹龙以后人,渐渐陈伎俩”一句,通过“犹龙”这一形象,表达了后世人们在追求知识与智慧时,往往陷入形式主义和表面功夫的陷阱中。
“嘘气若云烟,红紫殊万状”描绘了一种超脱现实、充满想象力的状态,仿佛人的思想如同云烟般自由飘散,色彩斑斓,形态各异,象征着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无限可能性。
“醯鸡未发覆,瓮里天浩荡”则通过比喻,将个体的局限性与宇宙的广阔相对比,暗示即使在看似狭小的视野内,也存在着无穷的探索空间和未知的可能性。
“宿昔假孔势,自云铁步障”提到过去借助孔子的权威来树立壁垒,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强调了打破传统束缚、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最后,“一闻至人言,垂头色沮爽”表达了当听到真正智慧之人的教诲时,内心的震撼与谦逊,以及对自我认知的重新审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智慧与创新的深刻见解,以及对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