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天台路,红英杂碧萝。
忽逢绿发翁,问子将谁何?
杖策人间世,索处恐蹉跎。
老翁笑而去,林空山鸟歌。
劝子且休矣,前途豺虎多。
出自天台路,红英杂碧萝。
忽逢绿发翁,问子将谁何?
杖策人间世,索处恐蹉跎。
老翁笑而去,林空山鸟歌。
劝子且休矣,前途豺虎多。
这首诗《感兴》由明代诗人殷迈所作,描绘了一段在天台山路上偶遇绿发老翁的奇遇。诗中充满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的意象,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深思。
首句“出自天台路,红英杂碧萝”,以天台山的美丽景色开篇,红花与绿叶交织,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接着,“忽逢绿发翁,问子将谁何?”诗人突然遇到了一位满头绿发的老者,不禁好奇地询问对方的身份和目的。这一问一答,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也引出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杖策人间世,索处恐蹉跎。”老翁手持拐杖,在人世间行走,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担心时间流逝而错过重要的事情。这句表达了对时间的珍惜和对人生追求的执着。
“老翁笑而去,林空山鸟歌。”老翁微笑着离开,留下一片宁静的森林,山间的鸟儿开始歌唱。这一场景充满了宁静与和谐,暗示着老翁的智慧和超然,以及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最后,“劝子且休矣,前途豺虎多。”老翁对诗人说,劝他暂时休息,因为前方的路上充满了危险。这句话既是对诗人旅途的提醒,也是对人生道路上困难与挑战的隐喻,鼓励人们在面对艰难时保持警惕,同时也要有信心和勇气继续前行。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人物对话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警醒与期待。
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