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司天历,先观近砌蓂。
一旬开应月,五日数从星。
桂满丛初合,蟾亏影渐零。
辨时长有素,数闰或馀青。
坠叶推前事,新芽察未形。
尧年始今岁,方欲瑞千龄。
将课司天历,先观近砌蓂。
一旬开应月,五日数从星。
桂满丛初合,蟾亏影渐零。
辨时长有素,数闰或馀青。
坠叶推前事,新芽察未形。
尧年始今岁,方欲瑞千龄。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名为《赋得数蓂》。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来推算时间和季节变化。在古代中国,人们非常重视天文观测和历法计算,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将课司天历,先观近砌蓂。" 这两句表明诗人要开始学习天文历法,首先观察的是近处的蓂草。蓂草在古代常被用作计时的工具,因为它每天开花一次,可以帮助人们计算时间。
"一旬开应月,五日数从星。" 这两句进一步说明了诗人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推算时间的。一旬即七天,一旬内花瓣会逐渐开放,而每到第五天则根据星象来计算。
"桂满丛初合,蟾亏影渐零。" 这两句描绘了桂树花开的景象和月亮消减的情形。“丛”指的是茂密的植物,这里指的是桂树;“蟾”是古代称呼月亮之名。诗人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来感受季节的变化。
"辨时长有素,数闰或馀青。" 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时间计算的深刻理解和经验。“辨时”即辨别时间,“素”指的是久远的、经常的;“数闰”是指在计算中可能出现的小误差,“馀青”则是在计算中剩余的一点时间。
"坠叶推前事,新芽察未形。"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现象来预测未来的想法。“坠叶”是指落叶,象征着过去的事件;“新芽”则是指新的生长点,代表了对未来发展的探索。
"尧年始今岁,方欲瑞千龄。"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精确的时间计算来祝愿国家和人民能够享有千年的吉祥如意年华。“尧年”是指古代圣王尧的统治时期,那是一个被认为是黄金时代的年代。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于自然界观察与时间计算的深刻认识,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美好祝愿的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