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刺史有书堂,迤逦群峰绕夕阳。
蝌蚪水田池漠漠,云烟鸟迹晚苍苍。
何时白鹿高贤去,无恙青山古道长。
父老几人知旧迹,担囊欲问使君乡。
江州刺史有书堂,迤逦群峰绕夕阳。
蝌蚪水田池漠漠,云烟鸟迹晚苍苍。
何时白鹿高贤去,无恙青山古道长。
父老几人知旧迹,担囊欲问使君乡。
这首诗描绘了江州刺史李渤的书堂所在之地,环境幽静,自然景色与人文气息相得益彰。首联“江州刺史有书堂,迤逦群峰绕夕阳”以“书堂”为引子,点出地点,同时以“迤逦群峰绕夕阳”勾勒出一幅山峦环绕、夕阳映照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颔联“蝌蚪水田池漠漠,云烟鸟迹晚苍苍”进一步展开画面,将视线转向水田池塘,用“蝌蚪”这一细节生动地描绘出池塘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漠漠”二字则赋予水面一种辽阔无垠的感觉。接着,诗人将视角提升至空中,以“云烟鸟迹晚苍苍”描绘出傍晚时分云雾缭绕、鸟儿归巢的情景,整个画面充满了自然的韵律和生命的节奏。
颈联“何时白鹿高贤去,无恙青山古道长”转而抒发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之情。“白鹿”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的隐士或圣贤,这里借以表达对过去贤者的追忆与敬仰。同时,“无恙青山古道长”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暗含着对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尾联“父老几人知旧迹,担囊欲问使君乡”则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历史与记忆的主题。通过“父老几人知旧迹”的疑问,诗人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逐渐淡化的忧虑。最后,“担囊欲问使君乡”则以一个具体的行为动作,形象地展现了人们对于寻根问祖、探寻历史痕迹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书堂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的深情缅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历史美以及人文精神的深刻感悟和高度赞赏。
长官清政玉无瑕,卓鲁循良不足誇。
前席有期吾党喜,挽须无路邑人嗟。
才高雁荡千峰石,惠足河阳一县花。
欲信三年浑不扰,游山今日始携家。
谁云宦路足岖嵚,送子之官独放心。
廉介有馀无矫亢,谦恭已甚自崇深。
安舆何用资三釜,庆问时能抵万金。
公退读书三子侍,县斋松竹已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