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文赋楚人辞,尧在崇山舜九疑。
圣主若非真得道,南来万里亦何为。
蜀人文赋楚人辞,尧在崇山舜九疑。
圣主若非真得道,南来万里亦何为。
这段文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其二)》。诗中融合了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真道的情怀。
“蜀人文赋楚人辞”,这里的“蜀”指的是巴蜀地区,即今天的四川一带,而“楚”则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今属湖北及周边地区。这两句通过对蜀人和楚人的文化差异的提及,展现了诗人广博的知识面,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接着,“尧在崇山舜九疑”则是引用古代圣君尧、舜治理天下的典故。尧、舜都是中国上古时期的圣明君主,崇山和九疑可能是指他们用来祭祀天地或处理国事的地方。这两位君主代表了最高的道德标准和智慧。在这里,诗人通过提及尧、舜,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秩序的向往。
“圣主若非真得道,南来万里亦何为”则是说,如果一个圣明的君主没有真正领悟并实践道,即使他从远方来到这里,也是无用的。这里的“南来万里”可能暗示着诗人期待理想君主或理想境界,但又感到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整首诗体现了苏轼深厚的学养和他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失望。
五月阴盛暑不效,飞云日夕起嵩少。
回风飒飒吹暮寒,翠竹黄蕉雨声闹。
北轩孤坐默有念,人生会合那可料。
昔与子美比里闾,是月秋近足霖潦。
吾徒无事数相过,日策疲马度深淖。
升君之堂伏君几,果饵罗列亦稍稍。
开樽得酒味已酢,辅以谐谑聊可嚼。
长歌激烈或孤起,大论纷纭特一噪。
飒然夜气变凄栗,连披短褐曳颠倒。
且欣主人同气类,安问邻家厌呼笑。
而今相望各千里,局促有如鱼在罩。
人生此乐不易得,世事荣辱何足校。
行当结侣候春水,一访洞庭湖上棹。
兴平产良酥,厥品为第一。
岁时盛献馈,霜梨副冰蜜。
东来连车轸,并走卫霍室。
盘筵得此物,主意自为毕。
詹叔官西州,遗我资口食。
甘知马酒薄,素觉鹅肪失。
我今农里人,藜藿度閒日。
多惭掷嘉味,徒用饱仁术。
厚意如何报,还持况贤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