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地鸣籁,无风石抱云。
上人如宴坐,不可堕声闻。
有风地鸣籁,无风石抱云。
上人如宴坐,不可堕声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秘的画面。首句“有风地鸣籁”暗示了一个微风吹过的地方,似乎能听到自然的声音,可能是风穿过洞穴或树叶的沙沙声。接着,“无风石抱云”则描绘了山岩静止不动,仿佛怀抱云雾的景象,增添了空灵之感。
诗人晁公溯以“上人如宴坐”来形容修行者或高僧在这样的环境中静心打坐,心境宁静如宴,仿佛在享受这无声的禅定。最后一句“不可堕声闻”提醒人们,即使身处如此宁静之地,也要保持内心的清净,不被外界的声响所干扰,强调了修行者对内心世界的专注和修养。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风与石、动与静的对比,以及对修行者的静坐状态的刻画,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心灵宁静的禅意。
老膻裹骨木叶山,飞楼突起穹庐间。
云是阏支好风节,快斧斫断红丝腕。
红丝腕,为谁断?群酋什什圹中满。
赵家侍儿言太迫,阏支面赤情额额。
岂如南朝司户妻,断臂旌门大字题。
东舟小儿食虎气,引得南兵石桥至。
抹搭河边牝豕啼,孽风吹楼作平地。
君不见天宝时,云雨丧师君不知。
宦官高力士,独为君言之。力士忧国岂可卑?
又不见,建炎春,盗炎真州君不闻。
宦官却成章,上疏疵大臣。成章忧君君反嗔。
于乎,咸淳师相势绝伦,襄樊蔽匿谁敢云?
漏语一杀宫中嫔。
东万山之罗络兮,恒赤城之盘纡。
琼台方古郁以出没兮,聚仙佛之所庐。
东海之嵬岸兮,架金梁之凌虚。
裒灵修之播迁兮,来仙伯以导舆。
赤子兮如鱼,纷望思兮鼎湖。
嗟山川其如昨兮,眇风景其愁予。
望海屋兮渠渠,挽飞飙兮以为车。
上下风雨兮出入太初,下视弱水兮黄尘满区。
仙耶释耶?吾不知何谁兮,羌从汝兮归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