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怜伏阙上书还,国士衔冤动帝颜。
杀气始应高碣石,飞霜犹自满燕山。
风尘双泪绨袍尽,湖海扁舟白发闲。
却念十年携手地,不知春色在吴关。
谁怜伏阙上书还,国士衔冤动帝颜。
杀气始应高碣石,飞霜犹自满燕山。
风尘双泪绨袍尽,湖海扁舟白发闲。
却念十年携手地,不知春色在吴关。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寄别元美》。诗中描绘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离别的哀愁,同时也蕴含着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首联“谁怜伏阙上书还,国士衔冤动帝颜”以“伏阙上书”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忠诚与正直的赞美,以及其遭遇不公时所承受的冤屈,触动了帝王的心弦。这里不仅展现了对友人的同情,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公正缺失的批判。
颔联“杀气始应高碣石,飞霜犹自满燕山”运用自然景象象征,高耸的碣石山和弥漫的飞霜,既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也隐喻了边疆的紧张局势和动荡不安,暗示了国家的危机与友人可能面临的危险。
颈联“风尘双泪绨袍尽,湖海扁舟白发闲”通过“绨袍”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了离别时的不舍与泪水,同时“风尘”、“湖海”、“白发”等词语则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和人生的无奈,表达了对友人年华老去、漂泊四方的感慨。
尾联“却念十年携手地,不知春色在吴关”将思绪拉回往昔,回忆起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与对友人的牵挂,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未来平安、幸福的祝愿。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李攀龙作为明代诗坛大家的艺术造诣。
霞下天垂宇。倚阑干、月华都在,大明生处。
扶木元高三千丈,不分闲云无数。
谩转却、人间朝暮。
万古兴亡心一寸,只涓涓、日夜随流注。
奈与世,不同趣。齐封冀甸今何许。
百年间、欲招不住,欲推不去。
闸断河流障海水,未放游鱼甫甫。
叹多少、英雄尘土。
挟客凭高西风外,问举头、还见南山否。
花烂熳,草蕃庶。
多少龙头客。数从前、何官不做,清名难得。
万里将旃归报汉,青锁还应催当夕。
又一叶、扁舟去国。
许史庐前车成雾,未如公、正怕云霄逼。
留不尽,二三策。一声千里楼前笛。
遏天涯、浮云不断,镇长秋色。
试上层楼分明看,无数水遥山碧。
问此意、有谁曾识。
独抱孤衷苍茫外,满阑干,都是长安日。
终有待,佐皇极。
太极分阴阳,物物具两仪。
乾坤互南北,坎离迭东西。
四时有见伏,昼夜有荡推。
夫人迁于物,由之而不知。
六淫一为沴,大命医所司。
或当暑而裘,或御冬而絺。
或学制而伤,或助苗而萎。
其间号为儒,亦以身尝医。
江西有曾君,解后荆江湄。
暇日与之语,切磋及幽微。
榜人趣行迈,欲别不忍离。
乃书所素讲,为诗以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