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歌舞地,又见出群才。
丝竹欣瞻澳,黄金肯筑台。
不期流俗赏,自有故人来。
我亦投竿者,陶然共举杯。
名园歌舞地,又见出群才。
丝竹欣瞻澳,黄金肯筑台。
不期流俗赏,自有故人来。
我亦投竿者,陶然共举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艺术与友谊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之情。
“名园歌舞地,又见出群才。”开篇即点明了聚会的地点——一个闻名遐迩的园林,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还常常举办歌舞表演。在这样一个地方,聚集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人物,暗示了聚会的高雅与不凡。
“丝竹欣瞻澳,黄金肯筑台。”接着,诗人表达了对音乐与艺术的欣赏之情。“丝竹”指的是乐器演奏,而“澳”在这里可能是指乐声悠扬之处。同时,诗人也提到了为艺术建造舞台的意愿,体现了对艺术的尊重与支持。
“不期流俗赏,自有故人来。”这句诗转折,指出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或欣赏这种高雅的艺术活动,但诗人坚信,真正懂得欣赏的人会自然到来。这既是对友情的肯定,也是对艺术价值的一种自信。
“我亦投竿者,陶然共举杯。”最后两句,诗人自比为“投竿者”,即钓鱼之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愿意与友人一同享受这份闲适与欢乐。通过“陶然”一词,进一步强调了聚会中愉悦、自在的氛围,以及与友人共享美酒的快乐时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次高雅的聚会,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在美好时刻与友人共享欢乐的精神状态。
每欲一醉竟未尝,今朝杯翠如桄榔。
须臾耳热仰天笑,气吞万里驹方骧。
何从人间有此客,杜门忽见车轩昂。
兴来对我弄弦索,妙观随指追文王。
绝学子云不汲汲,颇许叔度能汪汪。
何当万事付一笑,卧看天雨云飞翔。
我生风韵无尘埃,扬清激浊心不回。
少年不忍混白黑,出言动辄为身灾。
突汀出岸水必拍,乔木颖林风必摧。
乃知此世要不免,毁誉于吾何有哉。
君今欲脱此等忧,献君一策真良谋。
人言白璧为石头,唯唯慎莫分劣优。
坐中亦复发一语,众将环视如仇雠。
此策简截君牢收,饱食熟睡且随流。
泛然四海无不可,人将爱与君同游。
眼高四海语英发,自应文章有家法。
金陵地肺山川骄,要君诗句时弹压。
东来藉甚名誉传,景星瑞鸟人争先。
忽惊华气倾坐客,但觉人品春湖前。
一杯春露容同啜,更看归舟登一叶。
遥知笑语散惊鸥,万顷烟波上眉睫。
念君怀中有卿相,何时摸苏一唾掌。
要看儒林万口誇,文公诸郎能世家。
乌兰洲塞夏国口,大河天来箭激溜。
排空但闻地喘吼,势撞石壁欲穿透。
石坚捍之不肯受,攧雷溅雪喧夜昼。
千年石骨亦不朽,碎为青红杂怪丑。
疆埸久空烂甲胄,举觞天子千万寿。
李侯横槊千骑后,望云赋诗剑碍肘。
徐涉河流马俯嗅,下马得之等琼玖。
万里来归亦何有,出以示我为拊手。
笑君儿嬉忘白首,李侯气如春在柳。
大河西虏置怀袖,君徒自珍世不售。
敲门那能易升斗,功名偶然梦岂久。
道人乃尔自薄厚,此石笑汝汝惭否。
我有忘年生,气韵亦秀拔。
岂惟有诗癖,亦醉凌波袜。
平生慎许可,期期不忍发。
但馀说仲宣,十常在七八。
袖中出清诗,韵字清到骨。
遥知亦说我,喜气见须发。
相思一水间,楚岫出毫末。
昨夜西风高,凭栏暮天阔。
识君定何时,目送孤鸿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