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从凶岁后,恩泽入人深。
俯仰苍生事,饥寒圣主心。
截粮留水次,分食到桑林。
为国勤休燠,须知玉步临。
每从凶岁后,恩泽入人深。
俯仰苍生事,饥寒圣主心。
截粮留水次,分食到桑林。
为国勤休燠,须知玉步临。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汪缙在丙子年之初,出门所见的民生疾苦情景。诗中反映出战乱或灾荒之后,政府对百姓的恩惠和关怀深入民心。诗人看到衣衫褴褛的人们互相谦让,体现了社会底层人民在艰难岁月中的互助精神,同时也表达了皇帝对饥寒百姓的深深忧虑。
"每从凶岁后,恩泽入人深",这两句直接点明了背景,即在连续的不幸年景之后,政府的援助显得尤为珍贵,深入人心。"俯仰苍生事,饥寒圣主心",诗人感慨皇上的目光始终关注着黎民百姓的生活,饱受饥饿与寒冷的困苦。
"截粮留水次,分食到桑林",通过具体的场景描述,展现了官府或好心人士在路边分发粮食,甚至可能是在田间地头,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凸显了诗人对社会公正与仁政的期待。
最后两句"为国勤休燠,须知玉步临",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能够持续推行这样的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同时暗示皇帝的亲民之行如同玉步(喻指帝王的高贵举止)亲临民间,给人民带来温暖和希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深情地歌颂了在灾难之后政府的救助之恩,以及对社会和谐与君主仁德的赞美。
卧孤松云壑,爱青贯,四时心。
自绝涧幽蟠,苍烟高拥,气压千林。
冰霜几年凌傲,甚九天、一日露恩深。
白壁无双国士,朱弦三叹遗音。
春风草木变萧森。
又复见雄襟。
想直犯龙颜,片言曾霁,万里重阴。
相逢莫惊白首,更明时、几世似于今。
只恐南阳垅底,空怀梁父长吟。
浙江江路杳。
苍茫自叹,南飞鸟鸟。
故国回头,梦里青山吟绕。
手把一麾南去,道不比、八州常调。
君莫笑。
南楼苦要,胡床舒啸。
休扰。
归去扁舟,若比似陶朱,尚犹年少。
飞泳虽殊,友义固应明了。
拟览九江秀色,谁凄断、关河残照。
霜月晓。
去去眼中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