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风恶如虎,力与林木斗。
其声一何猛,掩耳不敢受。
兼以疾雨至,昏黑迷白昼。
偶然在中途,非前亦非后。
重重加覆盖,舟小还易漏。
自晨直至暮,不容一伸脰。
昏昏蒙被眠,一任蓬且垢。
村墟断往来,酒食无可售。
幸有二三子,清谈首相辏。
不然独高卧,愁寂谁与救。
古人曾有云,终朝不飘骤。
何为连日夜,启绪乃弗收。
客子何足道,田间稻方秀。
三叹不可言,只恐明日又。
溪风恶如虎,力与林木斗。
其声一何猛,掩耳不敢受。
兼以疾雨至,昏黑迷白昼。
偶然在中途,非前亦非后。
重重加覆盖,舟小还易漏。
自晨直至暮,不容一伸脰。
昏昏蒙被眠,一任蓬且垢。
村墟断往来,酒食无可售。
幸有二三子,清谈首相辏。
不然独高卧,愁寂谁与救。
古人曾有云,终朝不飘骤。
何为连日夜,启绪乃弗收。
客子何足道,田间稻方秀。
三叹不可言,只恐明日又。
这首明代杨循吉的《鹅湖口大风雨》描绘了诗人遭遇恶劣天气时的困境和心情。诗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如“溪风恶如虎”、“力与林木斗”,形象地刻画了风雨之猛烈,令人感到惊惧。诗人身处小舟之中,舟身漏水,只能在风雨中蜷缩,从早到晚无法舒展。环境的困苦和孤独使得他只能与清谈的友人相依,以排遣愁寂。
诗中插入古人之言“终朝不飘骤”,暗示诗人对长时间风雨不止的不解,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诗人感叹自己虽不如田间农夫能欣赏稻谷秀美的丰收景象,但仍深感忧虑,担心风雨过后的生活。最后以“三叹不可言,只恐明日又”结尾,流露出对未知未来的担忧和无奈。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之力的渺小感和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具有较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