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李广文远霞司训揭阳》
《送李广文远霞司训揭阳》全文
明 / 成鹫   形式: 古风

臣也师也父兄也,如鼎三足车四马。

富人贵人閒道人,如行有伴居有邻。

三者缺一均不可,一之二之成彼我。

閒道人,畴不尔,富贵贫贱皆相似。

师臣父兄谁克当,揭阳先生马山李。

东樵之友孔门徒,柱下之孙崇义子。

一朝受命作儒臣,倾城祖饯车辚辚。

白鹅潭上钓鱼叟,仰首青云识故人。

临岐欲赠无可说,笑指前车看前辙。

前涂那得有閒缘,閒到为官忙不歇。

朝逢迎,暮干谒,日接诸生苛礼节。

苜蓿阑干希送钱,冷署寒毡谁立雪。

门前桃李成畏途,望风疾走争回车。

内圣外王等糟粕,出名入利交锱铢。

前车覂驾后当戒,岂效若辈徒区区。

崇义传家应不薄,两袖清风归负郭。

父肯播,子肯穫,方寸良田任开拓。

清白之后大有人,天将以子为木铎。

提聋警聩振颓风,老我閒人甘寂寞。

(0)
鉴赏

此诗《送李广文远霞司训揭阳》由明代诗人成鹫所作,通过描绘师、臣、父兄三者相辅相成的重要性,以及与之并行的闲道人(即隐士)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不同人生选择的共通之处。诗中以“鼎”和“车”为喻,形象地说明了社会角色的不可或缺性,同时也强调了富贵贫贱之间的相对性。

诗的开头便提出“臣也师也父兄也”,强调了这三个社会角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如同鼎的三足和车的四马,缺一不可。接着,诗人将“富人贵人”与“閒道人”并置,指出两者虽处不同境遇,但本质上皆有其价值与相似之处。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多样性,也暗示了追求物质与精神生活平衡的重要性。

随后,诗人通过“师臣父兄谁克当”一句,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即能够同时扮演好这三种角色的人。紧接着,诗人点出了“揭阳先生马山李”这一具体人物,通过他的故事,展示了在特定情境下,如何在社会角色之间取得平衡,并最终成为一位受到尊敬的儒臣。诗中描述了李广文远霞司训接受任命时的盛大场面,以及他作为官员的日常,包括与学生的互动、处理政务等,体现了儒家教育理念与实际行政工作的结合。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白鹅潭上钓鱼叟”这一形象,象征性地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状态,与李广文远霞司训的忙碌形成对比。诗人借此表达了一种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提醒人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同时,不应忘记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修养。

最后,诗人以“前车覂驾后当戒”告诫世人,不应盲目追求名利,而应学习前人的智慧,避免重蹈覆辙。同时,他也赞扬了李广文远霞司训家族传承的清白之风,以及其作为官员的廉洁自律,预示着未来会有更多像他这样的人,继续坚守道德与责任。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深刻探讨了个人角色定位、社会关系、理想人格与现实生活的平衡,以及道德与责任的重要性,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思考与追求。

作者介绍
成鹫

成鹫
朝代:明

成鹫(1637-1722),清朝初年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僧。又名光鹫,字迹删,号东樵山人。俗姓方,名觊恺,字麟趾,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出身书香仕宦世家。其为人豪放倜傥,诗文亦卓厉痛快,尽去雕饰,颇有似庄子处。沈德潜誉为诗僧第一。作品有《楞严直说》十卷、《鼎湖山志》八卷、《咸陟堂集》四十三卷、《金刚直说》一卷、《老子直说》二卷、《庄子内篇注》一卷等。 
猜你喜欢

重阳日喀喇河屯行宫侍皇太后登逍遥楼

祎鞠云凝瑞霭光,离宫侍辇值重阳。

槛临平楚岚烟淡,窗入遥峰树色苍。

远墅几家荒柴闭,小桥独木野流长。

最欣度节边关外,也有黄花献寿觞。

(0)

初夏日闻莺

雨馀新绿林初锁,风传睍睆声声可。

临流度陌弄晴晖,柳丝花片纷婀娜。

何处伤春不忍听,谁人求友最关情。

双柑斗酒两无赖,繁丝孤竹空复鸣。

参差流韵纱窗绿,金猊半灺兰烟馥。

想见茅檐力穑人,当作村头呼布谷。

(0)

题唐岱仿各家山水画册·其七万壑祥云

万壑祥云满,千林瑞色笼。

可堪廊庙见,只合画图中。

(0)

永定河云有故道由中亭玉带以达津归海总督孙嘉淦建议疏复及时兴作览奏水已循轨民情欢跃爰成一律

永定原无定,千年卫帝京。

有源安可障,无事自然行。

玉带清流合,中亭故道并。

祗台恒自凛,宵旰望平成。

(0)

含韵斋玉兰·其一

桃魂杏魄逐香尘,玉树临风尚占春。

讵是幽斋能驻景,应缘搁笔待诗人。

(0)

精舍与原弟夜坐论诗

家贫春日独无营,虚馆相看两弟兄。

窗外方池知雨罢,城头片月带云行。

情谐语笑忘年长,兴入篇章觉夜深。

还就空斋成窹寐,池塘春草梦中生。

(0)
诗词分类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诗人
王融 黄公望 安希范 杜安世 陆九渊 庾肩吾 元结 陈叔宝 谢铎 刘琏 俞桂 吕温 黄干 常建 卢挚 吕颐浩 徐阶 陈亮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