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自周衰说异同,眼明伊洛振遗风。
过人高行非难事,入圣微言本大公。
道在鬼神常共在,术穷天地本无穷。
三才并处君知否,不尔何裨造化工。
道自周衰说异同,眼明伊洛振遗风。
过人高行非难事,入圣微言本大公。
道在鬼神常共在,术穷天地本无穷。
三才并处君知否,不尔何裨造化工。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刘宰所作,标题为《再韵谢张持甫过访二首(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颇具哲理的诗,它探讨了道德修养、人与自然关系等深邃主题。
“道自周衰说异同”这一句,直指周朝衰败之际,道德仍旧是人们讨论的话题。这里的“道”涵盖了儒家、道家的理念,反映出诗人对古代哲学思想的尊崇。
“眼明伊洛振遗风”则描绘了一位智者或圣人的形象,这个形象能够洞察伊水(即黄河)与洛水间的古风,并加以弘扬。这里的“遗风”暗示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第三句“过人高行非难事,入圣微言本大公”,表达了一种超越常人的道德修养,认为达到圣贤之境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是需要深刻理解和实践圣人之言的结果。这里的“大公”指的是一种不偏不倚、无私无我的高尚品格。
接下来的“道在鬼神常共在,术穷天地本无穷”,则进一步阐述了“道”的普遍性和深远性,认为它存在于一切有灵的生命之间,同时也指出了修行之“术”是无边际的,不受空间时间限制。
最后两句“三才并处君知否,不尔何裨造化工”,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即自然界中的天、地、人(三才)是否能够并存,若不能,那么人类又怎样在这宇宙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使命。这里的“不尔”表达了诗人对这个问题的质疑,而“何裨造化工”则是对自然法则和人类创造之间关系的一种探讨。
总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哲理思考,既有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也有对个人修养与宇宙和谐相处的深刻追问。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行尘不是昔时尘,谩向朱门忆侍臣。
一榻已无开眼处,九泉应有爱才人。
文馀吐凤他年诏,树想栖鸾旧日春。
从此恩深转难报,夕阳衰草泪沾巾。
旧业传家有宝刀,近闻馀力更挥毫。
腰间印佩黄金重,
孺亭滕阁少踟蹰,三度南游一事无。
只觉流年如鸟逝,不知何处有龙屠。
云归洪井枝柯敛,水下漳江气色粗。
赖得与君同此醉,醒来愁被鬼揶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