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庭日日老风沙,更向楼头听晓笳。
莫怪壮夫容鬓改,白头苏武也思家。
边庭日日老风沙,更向楼头听晓笳。
莫怪壮夫容鬓改,白头苏武也思家。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人通过“边庭日日老风沙”这一句,生动地展现了边疆环境的恶劣,每日被风吹沙打,岁月在风沙中流逝,形象地刻画出戍边将士的艰辛生活。接着,“更向楼头听晓笳”一句,将画面聚焦于清晨时分,边防楼上响起的胡笳声,这不仅仅是音乐,更是边关将士情感的宣泄,是对远方家乡的呼唤和思念。
“莫怪壮夫容鬓改”,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边关将士因长期远离家乡、饱受风沙之苦而改变容颜的同情和理解。这里的“壮夫”不仅指身体健壮的士兵,更象征着那些勇敢无畏、为国守边的英雄们。他们虽然外表苍老,但内心依然坚韧不屈,对家乡的思念未曾减弱。
最后一句“白头苏武也思家”,诗人巧妙地引用了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苏武,他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始终坚守节操,最终得以归汉。苏武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广为人知,象征着忠诚与坚韧。在这里,诗人将苏武的形象与边关将士相联系,强调了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对家乡的思念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这句话既是对苏武精神的致敬,也是对所有边关将士情感的共鸣,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敬意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引用,深刻揭示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
天街雨过花满窗,万人壁立惊游龙。
飘飘衣袂欲仙去,宝鞭遥指蓬莱宫。
真人睡起春才柳,谁眷琵琶最先手。
合欢堂里谢使人,暗香犹带天阶尘。
宛然相对若可语,笔墨顿失当时痕。
开眼成今合眼古,回头自有来时路。
长风破浪真快哉,快处须防倒骑虎。
温公天下士,百计兴艰危。
大厦势已倾,意欲一木支。
功名等山岳,德泽均雨露。
奈何谈笑间,而取鬼神怒。
鬼神岂不鉴,忠义当扶持。
一见亦何伤,冥路俄与期。
似非理所安,端恐数应尽。
邂逅不可逃,纷纷遂为信。
孔子昔有言,既敬亦须远。
三复而三思,临风更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