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入江风静,安波似未流。
岸回知舳转,解缆觉船浮。
暮烟生远渚,夕鸟赴前洲。
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
疑是辰阳宿,于此逗孤舟。
日入江风静,安波似未流。
岸回知舳转,解缆觉船浮。
暮烟生远渚,夕鸟赴前洲。
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
疑是辰阳宿,于此逗孤舟。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在繁昌浦停留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面的宁静与动态,以及周围环境的生动画面。
首句“日入江风静”,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夕阳西下,江面上微风轻拂的宁静景象。接着,“安波似未流”进一步强调了水面的平静,仿佛连波浪都停止了流动,营造了一种超然脱俗的氛围。
“岸回知舳转,解缆觉船浮。”这两句通过观察岸边的变化,暗示船只正在缓缓移动,解缆后船体似乎也感受到了轻微的浮动,细腻地表现了船只活动对水面的影响。
“暮烟生远渚,夕鸟赴前洲。”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远处烟雾缭绕的岛屿和飞向前方小岛的归巢之鸟,动静结合,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生机。
“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这两句则转向听觉描写,远处山间传来戍边士兵的鼓声,近处则是划船人悠扬的歌声,声音与景色相映成趣,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最后,“疑是辰阳宿,于此逗孤舟。”诗人表达了对当前所在地点的疑惑,是否已经抵达辰阳,还是暂时停留在繁昌浦,暗示了旅途中的不确定性和对未知的好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感捕捉和深刻感悟,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淡淡的旅愁和对远方的向往。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