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
似临猿峡唱,疑在雁门吹。
调为高多切,声缘小乍迟。
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
云水巴南客,风沙陇上儿。
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
仰秣胡驹听,惊栖越鸟知。
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
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
似临猿峡唱,疑在雁门吹。
调为高多切,声缘小乍迟。
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
云水巴南客,风沙陇上儿。
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
仰秣胡驹听,惊栖越鸟知。
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听芦管》,通过描绘一场听芦管演奏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忠良之人的哀思和悲凉情怀。
"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 开篇即以“幽咽”二字形容芦管声音的独特韵味,随后将其与“古竹枝”相联系,营造出一股淡远而哀伤的意境。
"似临猿峡唱,疑在雁门吹。" 此两句通过对比,将演奏者的技艺形象地描绘为犹如站在猿峡高声歌唱,又或是在雁门长城上吹奏,展示了声音的壮阔和传递出的远古情怀。
"调为高多切,声缘小乍迟。" 这两句具体描写芦管演奏时的旋律特性,既有激昂高亢之处,也不失细腻婉转之妙,展现出音乐的丰富层次和情感深度。
"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 诗人通过对比粗犷与细腻的声音效果,表达了对音乐表现力的高度评价,以及对不同音色所能激发的情感深度的认识。
"云水巴南客,风沙陇上儿。" 这两句描绘出诗人听曲时的心境,似乎他自己也成了一位在云水间游历或是风沙中行走的旅人,从而与演奏者和音乐产生了深刻共鸣。
"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联想到历史上的忠良之士,如屈原、苏武,他们在绝望中留下了泪水或是心如刀割,这些形象增添了诗的深度和悲剧色彩。
"仰秣胡驹听,惊栖越鸟知。" 此处通过对自然界生灵的描写,如仰头聆听马儿嘶叫,或是惊起栖息于枝头的越鸟,表达了诗人对于音乐所激发的情感波动极其深刻。
"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 最后两句则总结全诗,将听曲时的心情与古代忠良之士的情怀相连,不论是远古的胡人还是越人的故事,都能在音乐中找到共鸣,从而感慨系之,产生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同悲感受。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白居易对音乐艺术的高度欣赏和深刻理解,也反映出他对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情怀,以及作为一位文人对于忠良不幸遭遇的无限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