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至二月,未有不阴时。
天漏石难补,春寒龙转痴。
莺花偏见妒,笠屐最相宜。
曝背何时献,愁霖且赋诗。
正月至二月,未有不阴时。
天漏石难补,春寒龙转痴。
莺花偏见妒,笠屐最相宜。
曝背何时献,愁霖且赋诗。
这首诗名为《苦雨》,是明代诗人张萱所作。诗中描绘了正月至二月期间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形象地比喻为“天漏”,难以修补,春寒料峭,仿佛连龙也变得慵懒迟钝。诗人通过“莺花偏见妒”一句,巧妙地将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暗示了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不利影响。接着,“笠屐最相宜”一句,点出了人们在雨季中特有的装束和活动方式,表达了诗人对雨季生活的独特感受。
后两句“曝背何时献,愁霖且赋诗”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面对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内心充满了愁绪,但并未因此消沉,而是选择了以诗歌来抒发情感,寻求心灵的慰藉。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和适应能力。
佳辰况复奉清尊,郊外行春骑吹繁。
已播和风苏物汇,伫为膏雨洒乾坤。
依微浦树分村落,断续云峰到海门。
曾是童年文社地,白头今日更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