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三兮,卧龙起。表两陈,卧龙死。老龙跃,方未遐。
少龙变,乃为蛇。卧龙嘘,已成云。云不雨,天昏昏。
万古恨,臣无君。
鼎三兮,卧龙起。表两陈,卧龙死。老龙跃,方未遐。
少龙变,乃为蛇。卧龙嘘,已成云。云不雨,天昏昏。
万古恨,臣无君。
这首诗以“卧龙”为线索,描绘了历史人物的起落与变迁,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哲理意味。
“鼎三兮,卧龙起。”开篇即以“鼎三”象征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卧龙诸葛亮在这一背景下崭露头角,展现了其非凡的才智与抱负。“起”字生动地描绘了诸葛亮从默默无闻到名震天下的过程。
“表两陈,卧龙死。”接着描述了诸葛亮在两次重大战役中的表现,以及他最终的离世。这里的“两陈”可能指的是赤壁之战和南征孟获等关键战役,诸葛亮的去世无疑是对蜀汉乃至整个三国时代的一大损失。
“老龙跃,方未遐。少龙变,乃为蛇。”这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诸葛亮比作“老龙”,在他生前展现出了巨大的影响力和活力;而“少龙”则可能暗指其后继者或接班人,在他去世后经历了变化,甚至可能走向衰败,如同“蛇”一般,寓意着力量的消逝。
“卧龙嘘,已成云。”“嘘”在这里可能是指诸葛亮的智慧和影响力,如同云一样弥漫开来,影响深远。“已成云”则意味着他的智慧和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个体,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云不雨,天昏昏。”“云不雨”暗示了诸葛亮的智慧未能在死后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或成果,导致局势变得不明朗,甚至有些混乱。“天昏昏”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不确定性和压抑感。
“万古恨,臣无君。”最后两句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实现其理想和抱负的遗憾,同时也反映了对当时政治格局的不满。这里的“万古恨”不仅指诸葛亮个人的遗憾,也包含了对整个时代未能实现真正统一和公正的深深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卧龙”的形象,深刻探讨了人才与时代的关系,以及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复杂互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征车何皇皇,念子如騑服。
严霜被中野,大气凄以肃。
我守衡门雌,子骋高衢足。
望望登君门,悠悠渐平陆。
献赋争光辉,夹毂相驰逐。
朝同楼护游,暮就主父宿。
时俗徇异同,明月袭鱼目。
去矣慎所投,慰我忘薖轴。
宋道昔云季,戎马摧中州。
独公历万死,感慨当时谋。
庐陵在南域,冠盖元名陬。
嵯峨瑞华出,浩荡螺川流。
富田馀揖让,夙昔公园丘。
荒山辟祠舍,生气谁为收。
飞桥驾长虹,松篁罗道周。
凉飙却炎暑,好鸟鸣未休。
哲孙出遗翰,忽若苍龙游。
鲁公称妙绝,惟此真其俦。
护持属山灵,栋宇终天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