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寂寞空尘坐,古寺悲凉足野风。
道在岂须烦目击,亭前双柏自葱葱。
高僧寂寞空尘坐,古寺悲凉足野风。
道在岂须烦目击,亭前双柏自葱葱。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在寂静古寺中修行的场景。"高僧寂寞空尘坐",寥寥数语勾勒出僧人独自静坐于空寂佛堂的景象,暗示了他内心的清修与超然。"古寺悲凉足野风"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孤寂和自然的气息,野风吹过,更添了几分凄凉与禅意。
诗人通过"道在岂须烦目击"表达了一个观点,即真理大道无需外在的繁复目睹,内心的领悟更为重要。最后以"亭前双柏自葱葱"作结,借亭前挺拔的双柏象征永恒与坚韧,寓意佛法长存,即使僧人不在眼前,其精神与教诲依然生机勃勃。
整首诗以简洁的笔触,展现了僧人与自然、禅理的和谐共处,以及对内在修行的强调,体现了宋代理学与佛教思想的交融。
黄子似渊明,城市亦复真。
陈君有道举,化行闾井淳。
张侯公瑾流,英思春泉新。
高才更难及,淮海一髯秦。
嗟予竞何为,十驾晞后尘。
文章不急事,用意斯已勤。
平生不共饮,叹息无与亲。
问道伯昏室,何人独知津。
各在天一方,泪落衣上巾。
归休可共隐,山中复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