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旨数千,裁自圣人心。
善善岂不怀,恶恶良独深。
欲盖罪弥彰,辞繁法以森。
谁当折汉狱,淑问宣至今。
春秋旨数千,裁自圣人心。
善善岂不怀,恶恶良独深。
欲盖罪弥彰,辞繁法以森。
谁当折汉狱,淑问宣至今。
这首《议狱诗》(其二十五)是明代文学家皇甫汸的作品,通过诗歌的形式探讨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公正地对待罪犯与受害者。
“春秋旨数千,裁自圣人心。” 开篇即引用了《春秋》这部儒家经典著作,强调法律制定的初衷源自于对道德原则的遵循,体现了古代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紧密联系。
“善善岂不怀,恶恶良独深。” 这两句表达了对善行的赞赏和对恶行的严厉谴责,说明了法律应以维护社会正义为己任,对不同行为采取不同的态度。
“欲盖罪弥彰,辞繁法以森。” 描述了试图掩盖罪行反而会使罪行更加显眼,同时指出法律条文的繁复严谨,旨在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谁当折汉狱,淑问宣至今。”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公正审判的渴望,希望有人能像汉代的董仲舒那样,通过审慎的询问和判断,实现公正的判决,这一愿望至今仍被人们所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皇甫汸对于法律与道德、公正与人性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司法制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