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我无恋,韬光那几盘。
满山红踯躅,一路翠琅玕。
泉不见频响,石如危转安。
金莲池半亩,弗著钓鱼竿。
谁道我无恋,韬光那几盘。
满山红踯躅,一路翠琅玕。
泉不见频响,石如危转安。
金莲池半亩,弗著钓鱼竿。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过灵隐至韬光的行旅所见,充满了自然之美与哲思之深。
首句“谁道我无恋,韬光那几盘”,诗人以反问开篇,似乎在说,世人或许以为我心无挂碍,但面对这山光水色,心中自有难以言喻的眷恋。接着“韬光那几盘”则暗示着旅途中的某处景致,让诗人驻足流连。
“满山红踯躅,一路翠琅玕”两句,生动描绘了沿途的景色:山间红艳的踯躅花与翠绿的竹子交错,色彩鲜明,生机勃勃,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
“泉不见频响,石如危转安”则通过对比,表现了动态与静态的美。泉水虽未见其声,却能感受到其流动的韵律;岩石看似险峻,实则稳固,象征着内在的平静与坚定。
最后,“金莲池半亩,弗著钓鱼竿”以“金莲”比喻池中之物,可能是荷叶或莲花,暗示着池塘的美丽与宁静,而“弗著钓鱼竿”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纯粹欣赏,不为世俗的功利所动,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体现了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又见年年雪。水浮桥、南岸幽处,周遭森列。
横碧轩中空旧话,独钓寒江愁绝。
更一段、冰霜高洁。
忽得两篇强健曲,倚回风、洒急凭谁说。
嗟巩洛,乃闽浙。何当醉酒扬雄宅。
问避人避地,其如楚之舆接。
览德已而歌凤去,千仞辉翔难蹑。
我和句、却愁狂辄。
折尽梅花伤岁暮,□撒盐、起絮分才劣。
鸡犬静,涧篱闭。
粉腻迷春月满枝,误随秋日弄芳菲。
料应潜作春宵梦,刚被西风不放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