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出瞿昙还束缚。只恐等閒,失却僧家钵。
系臂白猿时自脱。人生半死争毫末。
四万藏经嫌澹泊。七宝宫前,三四天魔泼。
佛祖天魔谁更弱。十方菩萨原同恶。
请出瞿昙还束缚。只恐等閒,失却僧家钵。
系臂白猿时自脱。人生半死争毫末。
四万藏经嫌澹泊。七宝宫前,三四天魔泼。
佛祖天魔谁更弱。十方菩萨原同恶。
这首《蝶恋花·瞿昙》是清代词人曾廉所作,以瞿昙(即释迦牟尼)为题材,探讨了佛教修行中的束缚与解脱、人生的意义以及佛与魔之间的关系。
“请出瞿昙还束缚”,开篇便以释迦牟尼的形象引入,暗示着对佛教修行中束缚与解脱的思考。“只恐等閒,失却僧家钵”,表达了对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修行本质的担忧,比喻为轻易地丢失了僧侣的身份象征——钵。
“系臂白猿时自脱”,运用白猿的自由自在来比喻修行者在摆脱世俗束缚时的轻松与自由,同时也隐含着修行过程中自我约束与超越的挑战。“人生半死争毫末”,则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强调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精神的永恒与超越。
“四万藏经嫌澹泊”,指出庞大的佛教经典虽丰富,但修行者不应仅仅满足于知识的积累,而应深入体悟佛法的真谛。“七宝宫前,三四天魔泼”,描绘了修行路上的诱惑与挑战,七宝宫象征着物质世界的诱惑,而天魔则代表内心的欲望与烦恼。
“佛祖天魔谁更弱”,提出了一种辩证的思考,即在修行的过程中,佛与魔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依存,体现了修行者内心斗争的复杂性。“十方菩萨原同恶”,最后以菩萨的视角,强调了众生皆有佛性,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内在的善念,而非孤立地对抗外在的魔障。
整体而言,这首词深刻地探讨了佛教修行中的内在矛盾与外在挑战,以及在追求精神解脱的过程中,如何平衡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体现了作者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