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道场在何处,补陀落伽深且广。
沈生自捧圆通偈,一叶飘然破泱漭。
天风不断海潮音,春山尽耸莲花掌。
夜分清呗犹未歇,忽涌波间火齐盎。
归与冯郎诧奇胜,便拟青钱买单舫。
大士端然鼻孔间,可怜两面空相向。
普光道场在何处,补陀落伽深且广。
沈生自捧圆通偈,一叶飘然破泱漭。
天风不断海潮音,春山尽耸莲花掌。
夜分清呗犹未歇,忽涌波间火齐盎。
归与冯郎诧奇胜,便拟青钱买单舫。
大士端然鼻孔间,可怜两面空相向。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名为《读了缘居士礼补陀记》。诗中描绘了对普光道场和补陀落伽山的想象与赞美,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
首句“普光道场在何处”,以疑问开篇,引出对神圣之地的探寻。接着,“补陀落伽深且广”描绘了补陀落伽山的广阔与深远,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沈生捧读圆通偈,一叶扁舟破浪前行,象征着心灵的探索与修行之旅。天风与海潮之声交织,春山与莲花掌并立,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夜晚,清朗的诵经声仍未停歇,突然间,波涛间涌起火焰般的光芒,增加了神秘与奇幻的色彩。
“归与冯郎诧奇胜,便拟青钱买单舫。”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享这份奇景时的惊喜之情,并有意结伴前往,体验这一非凡之旅。最后,“大士端然鼻孔间,可怜两面空相向。”以大士(即观音菩萨)的形象收尾,暗示了内心的平静与对空性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追求。
茂先王佐才,作牧楚江隈。
登楼正欲赋,复遇仲宣来。
黄鹄飞将远,雕龙文为开。
宁知昔联事,听曲有馀哀。
昔时陪二贤,缨冕会神仙。
一去驰江海,相逢共播迁。
无因千里驾,忽睹四愁篇。
览讽欢何已,欢终徒怆然。
栖闲有愚谷,好事枉朝轩。
树接前驱拥,岩传后骑喧。
褰帘出野院,植杖候柴门。
既拂林下席,仍携池上樽。
深期契幽赏,实谓展欢言。
末眷诚未易,佳游时更敦。
俄看啸俦侣,各已共飞鶱。
延睇尽朝日,长怀通夜魂。
空闻岸竹动,徒见浦花繁。
多愧春莺曲,相求意独存。
幽谷杜陵边,风烟别几年。
偶来伊水曲,溪嶂觉依然。
傍浦怜芳树,寻崖爱绿泉。
岭云随马足,山鸟向人前。
地合心俱静,言因理自玄。
短才叨重寄,尸禄愧妨贤。
每挹挂冠侣,思从初服旋。
稻粱仍欲报,岁月坐空捐。
助岳无纤块,输溟谢末涓。
还悟北辕失,方求南涧田。
有美朝为贵,幽寻地自偏。
践临伊水汭,想望灞池边。
是遇皆新赏,兹游若旧年。
藤萝隐路接,杨柳御沟联。
道惬神情王,机忘俗理捐。
遂初诚已重,兼济实为贤。
迹是东山恋,心惟北阙悬。
顾惭经拾紫,多谢赋思玄。
未躧中林步,空承丽藻传。
阳春和已寡,扣寂竟徒然。
夙龄秉微尚,中年忽有邻。
以兹山水癖,遂得狎通人。
迨我咸京道,闻君别业新。
岩前窥石镜,河畔踏芳茵。
既怜伊浦绿,复忆灞池春。
连词谢家子,同欢冀野宾。
趣闲鱼共乐,情洽鸟来驯。
讵念昔游者,只命独留秦。
萧条颖阳恋,冲漠汉阴真。
无由陪胜躅,空此玩书筠。
关塞临伊水,骊山枕灞川。
俱临隐路侧,同在帝城边。
谢公兼出处,携妓玩林泉。
鸣驺喷梅雪,飞盖曳松烟。
闻琴幽谷里,看弈古岩前。
落日低帏帐,归云绕管弦。
叨荣惭北阙,微尚爱东田。
寂寞灰心尽,萧条尘事捐。
朝思登崭绝,夜梦弄潺湲。
宿怀南涧意,况睹北溪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