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余既和乐天诗而喜于年及之心犹不能自已又复再和八首·其一》
《余既和乐天诗而喜于年及之心犹不能自已又复再和八首·其一》全文
宋 / 吴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坐阅流年已七旬,从前忧道不忧贫。

肯教世指为痴汉,只愿乡称作善人。

老去固应忘物我,归来岂是负君亲。

尝闻知进须知退,庶得终全不辱身。

(0)
注释
坐阅:经历。
流年:岁月。
七旬:七十岁。
忧道:忧虑道义。
忧贫:忧虑贫穷。
肯教:甘愿让。
世指:世人的眼光。
痴汉:痴傻的人。
乡称:乡亲们的称呼。
固应:自然应该。
忘物我:忘记自我与外界。
负:辜负。
君亲:亲人。
知进须知退:懂得进取也需懂得退让。
庶得:或许能够。
终全:最终保全。
辱身:侮辱自己的名声。
翻译
我已经度过了七十个春秋,过去一心追求道义而非贫穷。
即使世人笑我痴傻,我也只愿乡亲们称赞我是好人。
年老后本该忘记自我与他人,回家怎能辜负亲人期待。
我深知进与退的道理,希望能最终保全名声,不受侮辱。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吴芾的作品,属于自我反思与人生哲理的抒发。开篇“坐阅流年已七旬”,表明作者坐在那里回顾自己已经度过了七十个春秋,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这一句既是对个人生命历程的一种总结,也流露出一种淡然与豁达的情感。

“从前忧道不忧贫”,说明诗人过去更多担心的是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而非物质的贫富。这里的“忧道”体现了作者对于个人品格与精神世界的重视,以及对外界物欲的超脱。

接着,“肯教世指为痴汉, 只愿乡称作善人”,显示出诗人愿意被后人认为是愚昧无知,只要能够在家乡被誉为好人。这里的“痴汉”与“善人”,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也映射出他对名誉与评价的看法,即宁愿选择真诚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平凡之人。

“老去固应忘物我,归来岂是负君亲”,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年迈后的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心境。这里的“忘物”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放弃,更是内心精神上的超脱。“归来”指的是回到故乡或自然状态,“岂是负君亲”则是在表达一种对家族与社会责任的思考,诗人认为自己的选择并非背离了这些责任。

最后,“尝闻知进须知退, 庶得终全不辱身”,则是对人生智慧的一种总结。这里引用了“知进退”的思想,强调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要有明智的选择,以保全自己的名节。这一句也反映出诗人的深刻认识:真正的人生智慧,不仅在于向前迈进,更在于适时的收敛与守护。

综观全诗,吴芾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他不再执着于世俗的成就,而是更加看重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以及在乡土中的简单生活。这样的思想,不仅体现了作者个人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出宋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作者介绍
吴芾

吴芾
朝代:宋   字:明可   号:湖山居士   生辰:1104—1183

吴芾(1104—1183),字明可,号湖山居士,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猜你喜欢

题惠山园八景·其五水乐亭

石泉真可听,丝竹不须多。

声是八音会,徵为六合和。

非关肖西浙,乍似遇东坡。

群鹤神仙侣,还来按舞傞。

(0)

诣斋宫·其一

肇祀勤民衣食源,仪锽郅偈引金轩。

斋宫预日来虔宿,早见青云拥帝垣。

(0)

即事·其一

山村到处庆逢年,民事咨诹缓著鞭。

诘曲篱边闻犬吠,高低树里起炊烟。

(0)

茜园八景·其五别有天

总此一大内,谩称别有天。

达人诮坐井,匪我古已然。

(0)

再诣黑龙潭祈雨

稽膏又弥月,申悃此重过。

筮讵辞三渎,事诚较六多。

恧心凛天诫,觍面冀神和。

羞卜通灵蜴,忍看欲槁禾。

预斋盼□霔,回驭未滂沱。

莫听真无术,惟应唤奈何。

(0)

回跸至畅春园问皇太后安·其三

春郊及月薄言还,小雨轻烟迩日间。

润泽土膏农事起,前陈端可悦慈颜。

(0)
诗词分类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诗人
邱云霄 梁清标 张侃 林占梅 曹尔堪 周瑛 伍瑞隆 张以宁 汪莘 丁复 许有壬 梁以壮 张洵佳 李洪 李英 乌斯道 卢楠 陈渊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