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兀叹淫滞,西风两日馀。
近床铺纸叶,研彩类方书。
触目无非网,登盘只是鱼。
荒村经水后,十屋九家虚。
兀兀叹淫滞,西风两日馀。
近床铺纸叶,研彩类方书。
触目无非网,登盘只是鱼。
荒村经水后,十屋九家虚。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淮安舟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感慨。
首句“兀兀叹淫滞”,开篇即以“兀兀”形容内心的烦闷与疲惫,“淫滞”则点出环境的沉闷与行动的迟缓,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处境的不满与无奈。接下来的“西风两日馀”,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迁,同时也为下文的描写铺设了背景。
“近床铺纸叶,研彩类方书。”这两句描绘了舟中生活的细节,纸叶与方书的出现,既体现了读书人的生活习惯,也暗含了对知识与学问的追求。然而,这里的“研彩”与“方书”似乎并非寻常之物,可能寓含着某种象征意义,或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讽刺。
“触目无非网,登盘只是鱼。”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眼中的社会现状。在“无非网”的比喻中,网象征着束缚与约束,暗示社会规则或权力结构对个人自由的限制;而“登盘只是鱼”则形象地描绘了人们生活中的贫乏与单调,仿佛一切都被束缚在固定的框架内,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最后,“荒村经水后,十屋九家虚。”这两句将视角从舟中扩展到更广阔的乡村景象,荒凉的村落、空荡荡的房屋,反映了战乱、灾荒或是社会动荡后的惨状,表达了诗人对底层民众生活境遇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人性与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有力批判,体现了明代文人关注民生、关怀社会的责任感与人文精神。
贝多罗叶玉刀裁,□宇真经万德赅。
妙觉人天开象教,阿含满半出峰台。
讵曾白马装驮至,的是祥云拥护来。
西土高僧才略识,波旬外道早全摧。
金绳什袭守惟甲,宝笈韬珍音亦雷。
寂静法轮无尽义,情无情共演根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