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来忘渴复忘饥,冠带形骸杳若遗。
耳底斋钟初过后,心头卯酒未消时。
临风朗咏从人听,看雪闲行任马迟。
应被众疑公事慢,承前府尹不吟诗。
醉来忘渴复忘饥,冠带形骸杳若遗。
耳底斋钟初过后,心头卯酒未消时。
临风朗咏从人听,看雪闲行任马迟。
应被众疑公事慢,承前府尹不吟诗。
此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醉酒之后的悠闲自得景象,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内心世界的体验,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超然与淡泊。
“醉来忘渴复忘饥”表现出诗人饮酒至酣,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已不再挂念。这里,“忘”字用得恰到好处,既形容了酒精的麻痹作用,又隐喻着诗人对世事的放逐。
“冠带形骸杳若遗”则是通过外在的装饰与形象,传达出诗人的内心状态。这里,“形骸”暗示了一种超脱物质欲望的情怀,而“杳若遗”则增添了几分随遇而安的意味。
接下来的两句,“耳底斋钟初过后,心头卯酒未消时”,时间感上的流转与内心世界的醉意交织,营造出一种淡定悠然的情境。这里的“初过后”和“未消时”分别指向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情感的延续。
“临风朗咏从人听,看雪闲行任马迟”,诗人的吟咏声与自然之音相应,雪地漫步更显得心境自如。这里,“看雪”、“闲行”都极富画面感,透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最后两句“应被众疑公事慢,承前府尹不吟诗”,则是诗人对于世间公务和诗歌创作态度的一种表述。这里,“应被”、“承前”都表明了诗人的某种无奈与顺从,而“公事慢”、“不吟诗”则显示出诗人对待官职、诗歌的不同心态。
整体来看,此诗通过醉酒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一种超然与逃避,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自然美好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