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观上音菩萨,补陀岩上红莲舌。
不知成佛是何时,打刀须是并州铁。
南无观上音菩萨,补陀岩上红莲舌。
不知成佛是何时,打刀须是并州铁。
这首诗以禅宗的语汇,巧妙地融合了佛教与世俗的意象,展现出一种超脱而又深邃的哲思。
“南无观上音菩萨,补陀岩上红莲舌。” 开篇即以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一个神圣而神秘的境界。观世音菩萨,以其慈悲为怀、智慧无边著称,此处以“观上音”点明其超凡脱俗的听闻能力,仿佛能听到宇宙间最微妙的声音。补陀岩,即普陀山的岩石,象征着修行者的静心之地。红莲舌,则暗喻着菩萨言语的纯净与智慧,如同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这两句诗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暗示着精神世界的纯净与美好。
“不知成佛是何时,打刀须是并州铁。” 后两句则转向世俗,以“成佛”这一佛教终极目标为话题,提出了一种对时间的超越性思考。成佛的过程似乎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未知,它不拘泥于任何特定的时间点,而是强调内心的修炼与觉悟。同时,“打刀须是并州铁”这一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坚定。并州铁,古代著名的钢铁产地,其制成的刀具锋利无比,象征着在追求精神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坚韧不拔的决心和毅力。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既展现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也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挑战时应保持坚定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通过佛教与世俗的交融,探讨了精神追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坚持。它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哲学思考,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和谐统一的追求。
双轮走鸡栖,下岭分间道。
行行得精舍,翠崦作回抱。
诸峰知客来,故故颜色好。
征衫满尘土,惭愧方丈老。
殷勤一瓣香,为我除热恼。
世缘如落花,篱裀迹俱埽。
个中有佳处,行脚恨不早。
一庵祖师傍,异日亲结草。
士道彫丧愁天公,阴霾惨惨尘濛濛。
三冬不雪春未雨,野桃无恙城西红。
春光为谁作骀荡,造物若我哀龙钟。
数行墨浪合眼死,一包閒气终身穷。
中山公子文章雄,雅随童稚为雕虫。
祢衡不遇孔文举,坡老懒事陈元龙。
唯之与阿将无同,乾坤万里双飞蓬,飘飘南北东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