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丛去后微之怨,当时韦娘年小。
别后镜鸾分,怅天涯人老。
小屏归路悄,怕重叠、吴山清晓。
此夜遥怜,水哉轩畔,月明多少。
侍史慢薰衣,金门启、愁听穿花漏早。
剔烛鼓冰弦,又犯些商调。
彩毫凭起草,错认画、远山眉稿。
不信是、白玉为堂,顿玉台人杳。
蕙丛去后微之怨,当时韦娘年小。
别后镜鸾分,怅天涯人老。
小屏归路悄,怕重叠、吴山清晓。
此夜遥怜,水哉轩畔,月明多少。
侍史慢薰衣,金门启、愁听穿花漏早。
剔烛鼓冰弦,又犯些商调。
彩毫凭起草,错认画、远山眉稿。
不信是、白玉为堂,顿玉台人杳。
这首词以哀婉的笔触,描绘了悼念亡妻的情景。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哀思。
首先,“蕙丛去后微之怨”,以“蕙丛”象征逝去的妻子,表达了失去爱人的悲痛与哀怨。接着,“当时韦娘年小”,通过回忆妻子年轻时的可爱模样,进一步加深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别后镜鸾分,怅天涯人老。”这两句写出了分别后的相思与无奈,表达了对远方爱人老去的深深忧虑与遗憾。随后,“小屏归路悄,怕重叠、吴山清晓。”描绘了主人公在寂静清晨,面对空荡的小屏,回想起与爱人共度的时光,心中充满了孤独与思念。
“此夜遥怜,水哉轩畔,月明多少。”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进一步渲染了主人公的孤独与哀伤。月光洒在水边的轩亭上,更添了几分凄凉与寂寞。
“侍史慢薰衣,金门启、愁听穿花漏早。”侍从缓缓地为已故之人薰衣,而主人公则在金门开启之时,愁苦地听着窗外传来的漏声,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加重了内心的悲伤。
“剔烛鼓冰弦,又犯些商调。”主人公在夜晚点燃蜡烛,弹奏着冰冷的琴弦,曲调哀伤,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哀悼。
“彩毫凭起草,错认画、远山眉稿。”通过描绘书写思念之情的画面,进一步表现了主人公对亡妻的深情与怀念。即使在梦中,也误将画中的远山眉眼认作亡妻的模样。
最后,“不信是、白玉为堂,顿玉台人杳。”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与哀悼,即使在梦中也无法见到她,只能在心中默默怀念,寄托着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与哀痛。
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哀悼之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中哀悼亡妻主题的典型特征。
今年明月无情甚,偏向江东。
只照军容,不放银花万树红。
凤城飞下征南骑,一片刀弓。
铁甲呼风,愁杀思乡沈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