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长廊下,倡歌谁为闻。
世人皆梦寐,之子独风云。
土净菩提路,天垂星斗文。
犹存顶神咒,至语未曾分。
咄咄长廊下,倡歌谁为闻。
世人皆梦寐,之子独风云。
土净菩提路,天垂星斗文。
犹存顶神咒,至语未曾分。
这首诗名为《咄咄》,是明代诗人郑善夫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通过对“长廊”、“菩提路”和“星斗文”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氛围。
首句“咄咄长廊下”,以“咄咄”二字开篇,营造出一种追问与质疑的氛围,引人思考。接着,“倡歌谁为闻”一句,将视线从外在的景象转向内在的情感,提出疑问:在这悠长的长廊之下,是谁在歌唱,又有谁能听见这歌声?这一问,不仅揭示了诗人对孤独与共鸣的思考,也暗示了诗歌主题的深层含义。
“世人皆梦寐,之子独风云”两句,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反思。世人或许都在追逐着各自的梦寐,但只有“之子”(这里指诗人自己或理想中的个体)能够像云一样自由飘逸,如风一般无拘无束。这种对比,既是对现实束缚的讽刺,也是对自由精神的向往。
“土净菩提路,天垂星斗文”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精神追求的描绘。在诗人眼中,纯净的土地象征着心灵的净土,而“菩提路”则指向了精神成长与觉悟的道路。同时,“天垂星斗文”则以星空的壮丽比喻精神世界的广阔与深邃,暗示了追求精神境界的无限可能。
最后,“犹存顶神咒,至语未曾分”两句,收束全诗,表达了对精神追求的执着与对终极真理的探索。这里的“顶神咒”可能指的是某种超越世俗的信仰或精神力量,而“至语未曾分”则意味着对于真理的追寻永无止境,即使已经触及到了某些层面,但真正的答案依然未知,需要不断地探索与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咄咄》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与真理追求的渴望,以及对现实世界中束缚与梦想之间矛盾的深刻洞察。
万翠冻欲折,六霙连八垓。
天葩舞奇皦,子夜凌风台。
绕筵摛玉屑,战齿翻银杯。
丰年兆三白,宛转封莓苔。
羡君构寒洁,取象飞琼皑。
纯素表心性,坚忍输松梅。
立门多俊选,乘兴舟时来。
红炉点霣化,银海光昭回。
引鹤跨玄圃,披氅行天台。
愿得四时雪,布地襄崔嵬。
天地迥一色,原隰无污莱。
矢作高堂主,瞻眺重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