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桑本是吾儒事,不免饥寒智者非。
出处自然皆有据,不应感念泣牛衣。
耕桑本是吾儒事,不免饥寒智者非。
出处自然皆有据,不应感念泣牛衣。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李侗所作,名为《柘轩》。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志趣与社会责任的诗歌。
“耕桑本是吾儒事”,这里“耕桑”指的是农业劳动,“吾儒”则是儒家之意,意味着这是在强调儒家的根本在于务农,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土地和农业的尊重,以及对生活自给自足的向往。
“不免饥寒智者非”,这句诗表明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难以避免食物和温暖的问题,这里暗示了社会现实中的困境,也反映出作者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关切。
“出处自然皆有据”,在这里,“出处”可能指的是人生的起点与终点,或者是事物的开始与结束,“皆有据”则意味着一切都有其道理和依据。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宇宙秩序、天命或自然规律的认同。
最后一句“不应感念泣牛衣”,这里的“感念”是指对过去或某些事物的怀念,“泣牛衣”则出自《左传》,原文中说的是农夫在春天看到耕牛生病而流泪。李侗用这个典故来表达对于农事、农业劳动者的同情,以及对他们辛勤劳作所付出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平实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于土地、劳动和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忧虑与关怀。
星冠懒带,鹤氅慵披,色心顿起兰房。
离了三清归去,作个新郎。
良宵自有佳景,更烧甚、清香德香。
瑶台上,便玉皇亲诏,也则寻常。
常观里、孤孤令令,争如赴鸳闱,夜夜成双。
救苦天尊,你且远离他方。
更深酒阑歌罢,殢玉人、云雨交相。
问则甚,咱门这里拜章。
金陵故国。
极目长江浩渺,千重隔。
山无际,临湍怒涛碛。
俯春城苇寂。
芳昼迤逦,一簇烟村将晚,严光旧台侧。
何处倦游客。
对此景惹起离怀,顿觉旧日意,魂黯愁积。
幽恨绵绵,何计消溺。
回首洛城东,千里暮云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