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踏金苞四五株,洞庭山上味何殊。
不缘松树称君子,肯便甘人唤木奴。
蚁踏金苞四五株,洞庭山上味何殊。
不缘松树称君子,肯便甘人唤木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图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审美观点。
“蚁踏金苞四五株”,这里的“蚂蚁”象征着勤劳与小巧,而“金苞”则是橘子未成熟时的金黄色,通过这种细微之处,诗人展现了对自然界中细小事物的观察和欣赏。数字“四五”可能隐含某种规律或节奏,为诗歌增添了一丝生机。
“洞庭山上味何殊”,则是将前文的具体景象与更为广阔的自然环境相联系,强调了这种美好感觉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这里的“洞庭山”不仅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地名,也象征着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精神追求。
接着,“不缘松树称君子”,诗人通过否定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说明他并不认同将松树比喻为君子的传统观念,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情感体验。这里的“君子”一词,是儒家文化中对品德高尚者的称呼,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传统美学标准的一种超越。
最后,“肯便甘人唤木奴”,则是诗人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态度。他愿意接受大自然赋予的名字,即使被人们称作“木奴”(古代对农夫或山人的贬义称呼),也感到心甘情愿。这不仅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也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评判的精神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取向,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观念的个人思考与超越。
抗辔蹑飞景,携手仰员罗。
空谣发新声,群响随节和。
琼音动虚籁,神宇凌高歌。
偃盖沧浪宫,整襟翔玉华。
流目厌尘袂,轩冕卑泥沙。
咄咄樊笼子,胡不餐朝霞。
他年一抔土,得失奚足誇。
舍生失天爵,扰扰真蓬麻。
长安有狭斜,狭斜难方轨。
道逢两青衣,问君住何里。
我家铜驼陌,高阁通朱邸。
长子爵通侯,次子联端揆。
小子事游侠,倜傥卑豪贵。
三子俱入门,轩车罗甲第。
三子俱升堂,光彩动阶陛。
大妇理珍裘,中妇曳云帔。
小妇弄笙簧,明妆拥歌妓。
丈人幸留连,雅舞扬清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