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游成均,年少心犹童。
倒床即甘寝,宁问达与穷。
精爽忽飞越,梦到庐山中。
庐山最佳处,二林占西东。
开先在其间,泉石清而雄。
分明我所记,古刹磨碑丰。
长衔似持节,觉来梦还空。
俛仰殆三绝,蹭蹬老更癃。
贵贱等梦尔,觉梦一理同。
持节何足道,得时可三公。
说梦乃梦语,笑杀懒散翁。
翁今往开先,凭何警盲聋。
将此一转语,截断双石谼。
源源自何来,其去何所终。
我昔游成均,年少心犹童。
倒床即甘寝,宁问达与穷。
精爽忽飞越,梦到庐山中。
庐山最佳处,二林占西东。
开先在其间,泉石清而雄。
分明我所记,古刹磨碑丰。
长衔似持节,觉来梦还空。
俛仰殆三绝,蹭蹬老更癃。
贵贱等梦尔,觉梦一理同。
持节何足道,得时可三公。
说梦乃梦语,笑杀懒散翁。
翁今往开先,凭何警盲聋。
将此一转语,截断双石谼。
源源自何来,其去何所终。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道的作品,名为《奉送果上人住开先寺》。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对友人临别时的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首句“我昔游成均,年少心犹童”表明诗人曾经在成均(即嵩山)游历,那时的心境还像孩子一样纯真。接下来的“倒床即甘寝,宁问达与穷”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安然入睡。
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庐山最佳处,二林占西东。开先在其间,泉石清而雄。”这里的庐山指的是江西省内的庐山,这里被誉为最美之地,二林(即两棵树)位于西东方位,而开先寺就坐落于这片风景如画之中。诗人用“泉石清而雄”来描绘这里清澈的泉水和雄伟的岩石,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
随后的“分明我所记,古刹磨碑丰。长衔似持节,觉来梦还空。”则是诗人对这片土地的记忆和感受,古刹(即古老的寺庙)里的碑文历历在目,而长衔(即长蛇)形象如同守护着什么重要的事物,但最终醒来发现只是一个梦。
“俛仰殆三绝,蹭蹬老更癃。贵贱等梦尔,觉梦一理同。”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社会地位的看法,无论是高低贵贱,都不过是一场梦,而梦醒之后,所有的差别都消失不见。
末尾的“持节何足道,得时可三公。说梦乃梦语,笑杀懒散翁。”则是在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期望和祝愿,无需执着于名誉或地位,只要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理解和尊重即可。而“说梦乃梦语”则是诗人自嘲,对自己刚才所说的梦境话语表示了轻视。
最后,“翁今往开先,凭何警盲聋。将此一转语,截断双石谥。”诗人似乎在问自己为什么要去开先寺,而“将此一转语”则是在表达对朋友的再次祝愿,将这句话作为赠言,希望能够切断世间的纷扰。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人生梦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月淡玉逾瘦,雪深红欲燃。
同时不同调,聊用慰衰年。
水口故城丘垄平,新亭乃有緪铁横。
归艎击汰若飞渡,一雨彻明秋涨生。
东楼锁江两重客,笔墨当代俱诗鸣。
我来但醉春碧酒,星桥脉脉向三更。
浮生渺渺但飞埃,问讯星宫又独来。
天上人间最高处,为君题作郁萧台。
拙疏何计补涓埃,惭愧双旌云复来。
三过溪门今老矣,病无脚力更登台。
界天山雪净黄埃,溪上扁舟夜沉来。
匝地东风劝椒酒,山头今日是春台。
红尘宝马碧湖船,一梦如今费十年。
却照清溪寻绿鬓,但余衰雪雨萧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