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蟾滴砚不曾晴,命到通时文乃亨。
善射定知杨破的,力耕必穫稼如京。
锦旗门巷誇联荐,椽笔春闱又中程。
擢第三人如下问,定将四字语元城。
铜蟾滴砚不曾晴,命到通时文乃亨。
善射定知杨破的,力耕必穫稼如京。
锦旗门巷誇联荐,椽笔春闱又中程。
擢第三人如下问,定将四字语元城。
此诗描绘了一位学者赴考之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代士子们对科举考试的重视与期待。
"铜蟾滴砚不曾晴"这一句,形象地表达了墨水不断、文思泉涌的状态,反映出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勤奋和热情。"命到通时文乃亨"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命运与时机把握的信心,以及对文字艺术成就的期待。
接下来的两句“善射定知杨破的,力耕必穫稼如京”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文学创作比作箭术和农耕,强调了技艺的精进与成果的丰硕,这里的“杨破的”可能指的是古代名将杨志 破敌之勇猛,而“稼如京”则是形容农业生产的繁荣景象。
"锦旗门巷誇联荐,椽笔春闱又中程"进一步描绘了科举考试场面,考生们用美丽的锦旗装饰门前,显示出对成功的渴望与自信。"椽笔春闱"则形容了书房内外春意盎然,文思不竭的情景。
最后两句"擢第三人如下问,定将四字语元城"表达了诗人对于考试成绩的预期,以及对未来成就的坚信。这里的“擢”应指的是选拔官的意思,“四字语”可能是指科举中的策论或诗赋等文体。
整个诗篇通过细腻的情境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古代士子对于学业与仕途的追求,以及他们对知识和文学创作的尊重。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