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与江风入茂林,低低戛玉伴龙吟。
琅玕影动分清奏,鸾凤声寒得至音。
妙处成文元有节,虚中出乐自无心。
子期一听终区别,流水高山不在吟。
借与江风入茂林,低低戛玉伴龙吟。
琅玕影动分清奏,鸾凤声寒得至音。
妙处成文元有节,虚中出乐自无心。
子期一听终区别,流水高山不在吟。
这首诗名为《题啸竹轩》,由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李新所作。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艺术表达。
"借与江风入茂林,低低戛玉伴龙吟。" 这两句描绘了江风轻拂竹叶的情景,其中“借与”二字表明了外界环境与诗人内心世界之间的交流,而“低低戛玉伴龙吟”则形象地将竹声比喻为美妙绝伦的声音,与自然之灵相呼应。
"琅玕影动分清奏,鸾凤声寒得至音。" 此处继续描绘了竹林的音乐性质,“琅玕”指的是古代乐器,这里比喻竹声如同高雅的音乐,而“鸾凤声寒得至音”则强调了这种声音既清脆又深远,宛如仙界之音。
"妙处成文元有节,虚中出乐自无心。" 这两句诗表达了艺术创作的自然流露和对美的追求。“妙处成文”意味着在这宁静的竹林中,诗人内心涌现出了高妙的文学创造,而“元有节”则是说这种创造自有一种规律;“虚中出乐”则表明音乐(或艺术)源于空灵之境,“自无心”意味着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不经意图。
"子期一听终区别,流水高山不在吟。" 这两句诗是对听者和景物的进一步描绘。“子期”代指聆听者,一旦真正聆听,便能辨识其中之美;“流水高山不在吟”则表达了诗人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应超越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描述,触及更深层次的意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竹林风景的细腻描绘,传递了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情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艺术创作的高远追求。
近山如画墙,远山如帚长。
我从云中来,回头白茫茫。
惜去乃尔觉,常时自相忘。
相忘岂不佳,遣此春怀伤。
飘洒从何来,衣巾径微凉。
初疑雨气集,冉冉游尘黄。
无归亦自可,信美非吾乡。
登舟望东云,犹向帆端翔。
人世悔识字,祝身如野农。
勤劳养尊老,膳味日可重。
晨刍熟新黍,耕林有过从。
行吟聆松籁,此乐逾歌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