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色初分岭,人烟稍出林。
刺杉千涧立,毛竹一溪深。
远雁霜华去,高峰日气森。
到来询父子,令子隔山阴。
早色初分岭,人烟稍出林。
刺杉千涧立,毛竹一溪深。
远雁霜华去,高峰日气森。
到来询父子,令子隔山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晨探访友人的生动画面,充满了宁静与和谐的氛围。首句“早色初分岭”,以“早色”点明时间,以“分岭”展现空间,简洁而富有画面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清晨山岭间特有的清新与宁静。
“人烟稍出林”一句,由静入动,由远及近,描绘了从山林中逐渐显现的人家烟火,生动地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存。接下来,“刺杉千涧立,毛竹一溪深”两句,通过“千涧”和“一溪”的对比,不仅展现了山川的壮丽与丰富,也暗示了访者所处环境的幽静与深邃。
“远雁霜华去,高峰日气森”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冷与高远,大雁在霜华中飞行,高峰上日气森然,既体现了季节的变化,也寓意着访者内心的沉静与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最后,“到来询父子,令子隔山阴”两句,直接点明了访目的,同时也透露出一种亲切与温馨的家庭氛围。访者询问汪参军父子的情况,而“令子隔山阴”则可能暗示了父子二人或因某种原因未能相见,但访者依然关心,体现了深厚的情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访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友人家庭生活的关切,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温馨的情感,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与自然美的佳作。
昔人三十九,已叹日斜时。
吾今七十六,屈指一倍之。
岂唯桑榆晚,正自入崦嵫。
灰中炭暗尽,岂不心自知。
且饮生朝酒,更赋梅山诗。
路出南州向北来,吴山梅冷粤山开。
阳和次第随程到,一月吹香管客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