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但抛僧去,云岭不相关。
虚空无隔碍,放旷任纵横。
神光迥物外,岂非秋月明。
禅子出身处,雷罢不停声。
非但抛僧去,云岭不相关。
虚空无隔碍,放旷任纵横。
神光迥物外,岂非秋月明。
禅子出身处,雷罢不停声。
这首诗以禅宗的哲理为底蕴,通过描绘云岭、虚空、秋月等自然景象,以及对禅子(修行者)生活状态的描述,展现了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首句“非但抛僧去,云岭不相关”,开篇即点明了主题,诗人并非仅仅离开了僧侣的生活,而是超越了尘世的束缚,与云岭这样的自然景观不再有直接关联。这里的“云岭”象征着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的境界。
接着,“虚空无隔碍,放旷任纵横”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这种超脱的状态。在诗人眼中,虚空没有障碍,可以自由地纵横驰骋,这不仅指空间上的无拘无束,更寓意心灵的解放,摆脱了世俗的羁绊。
“神光迥物外,岂非秋月明”则通过自然界的秋月之光,比喻禅者的内心世界,如同明亮的神光,超脱于世间万物之外,展现出一种纯净、清明的心境。
最后,“禅子出身处,雷罢不停声”以禅子的出生地作为落脚点,暗示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界的韵律与和谐,雷声虽大,却不会停止,象征着自然界的永恒与生命的不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禅宗精神的感悟,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东海倪迂十年别,昨日朱颜今白发。
作诗作画犹未休,酒后挥毫见三绝。
缘江白屋知几家,参天古木僵龙蛇。
苍皮半死或垂瘿,赤叶未脱都成花。
我知用心亦独苦,众史庸奴焉足数。
英华已剥馀本根,老气尚存冰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