畴昔东州路,音书仅一通。
承颜终未遂,仰德竟何穷。
野哭悲能遽,岩居计莫同。
关心九原路,无树不高风。
畴昔东州路,音书仅一通。
承颜终未遂,仰德竟何穷。
野哭悲能遽,岩居计莫同。
关心九原路,无树不高风。
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挽鹿伯可郎中二首(其二)》。诗中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悼之情。首句“畴昔东州路”,追忆往昔与友人在东州共度的日子,充满了温馨与回忆。接着“音书仅一通”一句,点明了两人之间联系的稀少,暗示了友情的深厚与珍贵。
“承颜终未遂,仰德竟何穷。”这两句表达了未能见到友人最后一面的遗憾,以及对友人品德的无限敬仰。承颜,意为承蒙恩泽,此处指未能在友人生前表达敬意;仰德,则是对友人高尚品德的崇敬。这两句情感深沉,蕴含着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对美好品德的永恒追思。
“野哭悲能遽,岩居计莫同。”这两句描绘了友人去世后,亲朋好友们的悲痛之情,以及对逝者生活方式的感慨。野哭,即野外的哭泣,形容哀伤之深;岩居,指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这里暗含对逝者生前选择的尊重与理解。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对逝者不同生活轨迹的思考与感慨。
最后,“关心九原路,无树不高风。”这两句表达了对逝者归途的关切与祝福。九原,古代传说中的死者居住之地,这里借指友人的归宿。无树不高风,意味着无论友人归于何处,都希望他能在那片土地上感受到自由与宁静,如同高风一般,不受束缚,自由自在。
整首诗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与哀悼,以及对其高尚品德的赞美与追思。语言质朴而深情,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友情的深刻理解。
我怀两山翁,夙抱经济略。
曾驱部使车,所至问民瘼。
昆阳斗大州,渔吏久竭泽。
三尺行风霆,四知厉冰檗。
公馀接寒士,促膝谈礼乐。
以我独闭门,前茅访林壑。
当途尽挟贵,此道可敦薄。
浮云于我如,霖雨用汝作。
如何岁龙蛇,斯人竟冥漠。
平生诗万篇,耿耿志谁托。
颇闻仲氏贤,风骨似其伯。
尔来一披雾,月梁慰离索。
纷纷鸡鹜中,夭矫见孤鹤。
阳秋皮里鉴,太素指下脉。
犹有刀圭功,可敌廊庙爵。
四百有四病,如禽应弦落。
真病在人心,问君有何药。
冉冉海雾深,荒荒山日薄。
登高集华裾,纵目天宇廓。
落叶悲徂年,寒英照深酌。
心醉乃文字,意行非涧壑。
缅怀斜川游,此道久寂寞。
胡为吹帽人,白首恋宾幕。
穷途谬行藏,异代悬美恶。
吾爱漉酒巾,西风不能落。
高社似东林,修行岁月深。
讲多删旧抄,斋早唤幽禽。
上国名流重,诸方学者寻。
长因对清话,山阁转松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