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以多穷默取容,不如体道守其中。
道非言默所能载,毕竟两端皆是空。
言以多穷默取容,不如体道守其中。
道非言默所能载,毕竟两端皆是空。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纲所作,名为《陈几叟以了翁所作默堂箴见示且求余言拾其遗意作四绝句(其三)》。诗中探讨了言语与道的关系,以及言说与沉默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局限性。
“言以多穷默取容,不如体道守其中。” 这两句诗首先提出观点,认为过多的言语可能会陷入困境,而通过体悟大道,坚守内心的平静更为重要。这里强调了内省和实践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赖于语言表达。
接下来,“道非言默所能载,毕竟两端皆是空。”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道的深邃与复杂,指出言语与沉默都无法完全承载道的本质,最终两者都可能被认为是空洞的。这反映了对真理追求的深刻理解,即真理超越了表面的言语和沉默,需要更深层次的领悟和体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言语与道的关系的探讨,表达了对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的重视,以及对真理超越表面现象的深刻洞察。它鼓励人们在追求知识和智慧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外在的言语表达,更要深入内心,体悟生活的真谛。
望遥天莽莽暮云平,客中又惊秋。
正凉生桂户,叶分苔砌,人倚危楼。
底事又添新恨,旧恨几曾休。
但怪年华去,似水长流。
莫问故园音信,定残蒲瘦柳,狼籍谁收。
便连番思去,临去却还留。
向他时、新诗准备,有庐山、山色待归舟。
更从此,数愁时候,休数离愁。
残雪黏帘,瘦禽啼月,忍寒偏是黄昏。
一水溪桥,阿谁更倚重门。
淡妆缥缈无寻处,向吟边、细诉芳魂。
恼相思,一点残灯,一个愁人。
婵娟风露空山杳,甚枝南枝北,犹殢香温。
冷梦相偎,于今梦也无痕。
惜花人别花枝瘦,剩银屏、空锁娇云。
好教他,槛外篱边,休种愁根。
寒山有佳色,理策临清漪。
倚棹过绿玉,将以观冬犁。
舍舟登古岸,髣髴玉渊时。
所异谷与川,动静各有宜。
停步稍顾盼,抚景心相随。
遥遥望石门,双峰一径微。
梯穷万山出,忽然就长堤。
土屋三两间,依岩缚茅茨。
爨烟穿石窦,云影随高低。
下有丹溜潭,水落松风吹。
泠泠潭上人,分明见须眉。
乐此毕生平,耕锄复何辞。
古者食其力,辛苦当为谁。
日暮且归去,明春予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