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韵董伯和镫夕有感二首·其二》
《次韵董伯和镫夕有感二首·其二》全文
宋 / 陈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数枝镫火古祠门,妆点山中一鬨春。

俚语为求蚕麦福,队游多是布荆人。

强随戏鼓看狂舞,忍听嘶鼙入小颦。

见说九街罗绮地,传呼禁夜令方新。

(0)
注释
镫火:灯笼火光。
古祠门:古老的祠堂门口。
俚语:民间俗语。
蚕麦福:对蚕丝和小麦丰收的祈福。
布荆人:披荆斩棘的人,形容辛苦劳作的人。
戏鼓:娱乐性的鼓乐。
狂舞:疯狂的舞蹈。
嘶鼙:战鼓,这里指代喧闹的音乐。
小颦:微皱眉头,表示不忍或不悦。
九街罗绮地:繁华的街道,形容富庶之地。
禁夜令:宵禁令。
翻译
几枝灯笼在古祠前闪烁,装饰了山中的春天气息。
乡亲们用俚语祈求蚕麦丰收,队伍行走多是披荆斩棘之人。
勉强跟随戏鼓欢腾的舞蹈,却难以忍受战鼓声中夹杂的小忧愁。
听说繁华的九街之地,宵禁的命令刚刚发布。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一幅山村夜晚的风俗画卷。首句“数枝镫火古祠门”,通过寥寥数枝灯火,展现出古老祠堂前的静谧与神秘,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次句“妆点山中一鬨春”,以灯火点缀山间,犹如春天的微光,给寂静的山野带来一丝生机。

诗人接着写到,“俚语为求蚕麦福”,村民们用朴素的方言祈求丰收,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朴素愿望和对自然的敬畏。而“队游多是布荆人”则描绘了村民们穿着粗布衣裳,参与庆祝活动的场景,体现了他们的淳朴民风。

“强随戏鼓看狂舞”一句,描述了人们在热闹的鼓乐声中忘我起舞,尽管并非出自本意,但仍然被节日的气氛所感染。“忍听嘶鼙入小颦”则写出即使听到战鼓之声,也强忍着不露出愁容,展现了村民们的坚韧和乐观。

最后两句“见说九街罗绮地,传呼禁夜令方新”,诗人以都市繁华的景象与山村形成对比,暗示了外面世界的喧嚣与山村生活的宁静,同时也暗含了对禁夜令的感叹,反映出社会秩序与民俗传统的微妙关系。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村灯火之夜的民俗风情,展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习俗的坚守。

作者介绍
陈著

陈著
朝代:宋   字:谦之   号:本堂   籍贯:鄞县(今浙江宁波)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猜你喜欢

郊兴

数声啼鸟隔烟霞,帖帖龙驹踏软沙。

紫陌好风多柳絮,锦溪新水半桃花。

松楸寂寞将军墓,台殿参差释氏家。

树底瓦盆盛浊酒,喜看野老话桑麻。

(0)

送吴世安绣衣还朝

按部贤劳岁已更,乘骢又见上神京。

从来白简名偏重,此去金吾胆亦惊。

泰运喜同文运盛,法星还近帝星明。

埋轮揽辔男儿事,肯使前贤独擅名。

(0)

送严宗哲太守入觐

五马骄嘶不受鞭,文章太守远朝天。

苍头秪许携孤鹤,父老何曾献一钱。

岂弟从来心宅好,廉能多见口碑传。

朝廷公道明于日,此去褒旌定九迁。

(0)

净香亭

小结幽亭傍此君,百年风雨任朝昏。

湿云侵晚笼茶灶,高节凌寒落酒樽。

窗外有时摇翡翠,风前终日散兰荪。

主人对此歌淇澳,剩有清声远近闻。

(0)

送春

榆荚杨花乱舞风,东皇何事去匆匆。

一庭芳草添浓绿,满耳啼莺怨落红。

眼底韶华浑似梦,人间乐事又成空。

临岐对酒情无赖,殢雨尤云怅望中。

(0)

挽国戚廖都阃之父·其二

壮志曾期马伏波,功名未遂恨如何。

鸳雏继武勋劳重,鸾诰貤恩宠渥多。

海上有时来白鹤,人间无路返青骡。

刻铭幸有如椽笔,千古声名耿不磨。

(0)
诗词分类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诗人
杨亿 赵秉文 王维 吕碧城 尹台 张煌言 金幼孜 郭谏臣 龚自珍 韩愈 王恽 舒岳祥 王翰 沈辽 陈师道 晁补之 李贺 陆龟蒙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