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折葵枝,閒供蒲韭。
更是榴花,掩映芳菲,红却樽中酒。
门悬桃印,正窗外、黄鹂鸣昼。三斗。
斟罢高歌,不觉肠回九。
綵舟竞渡,丝楝投河,胜事年年有。况是鄢陵江口。
还怜否。须信当年此日,罗水骚人心疚。
到而今翻做,浮白赏花时候。
笑折葵枝,閒供蒲韭。
更是榴花,掩映芳菲,红却樽中酒。
门悬桃印,正窗外、黄鹂鸣昼。三斗。
斟罢高歌,不觉肠回九。
綵舟竞渡,丝楝投河,胜事年年有。况是鄢陵江口。
还怜否。须信当年此日,罗水骚人心疚。
到而今翻做,浮白赏花时候。
这首《惜红衣·楚中午日同赋》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词人董以宁所作,描绘了端午节的热闹场景与诗人的情感流露。
开篇“笑折葵枝,闲供蒲韭”,以轻松愉悦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端午节期间采摘葵花枝叶和菖蒲韭菜的习俗,象征着对节日的庆祝与对生活的热爱。接着,“更是榴花,掩映芳菲,红却樽中酒”一句,通过榴花的鲜艳与酒的红润相映成趣,不仅渲染了节日的热烈氛围,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门悬桃印,正窗外、黄鹂鸣昼”描绘了端午时节特有的景象——门前悬挂桃木印符以驱邪避祸,窗外黄鹂鸟的啼鸣为夏日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这一句不仅展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也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处。
“三斗。斟罢高歌,不觉肠回九”则通过饮酒、高歌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在节日里尽情欢愉、释放情感的状态。这里的“肠回九”可能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诗人因节日的欢乐而内心激荡的感受。
接下来,“綵舟竞渡,丝楝投河,胜事年年有”描述了龙舟竞渡的壮观场面,以及人们将丝线投入河中的习俗,这些传统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这也反映了人们对和平、团结与胜利的美好祝愿。
“况是鄢陵江口。还怜否”一句,借指历史上的鄢陵之战,表达了对过去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这里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关怀。
最后,“须信当年此日,罗水骚人心疚。到而今翻做,浮白赏花时候”则是诗人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感慨。他提醒人们,尽管曾经的日子充满忧患,但如今已能以轻松的心态享受生活,欣赏花开花落的自然之美,体现了诗人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珍惜与感恩。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沉的思考,展现了端午节的民俗风情与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既富有文化内涵,又蕴含哲理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