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想清凉胜,寻僧逐放参。
钟传香塔外,花散讲堂南。
入社高贤得,逃禅懒性堪。
不知无量法,尘世几能谙。
寺想清凉胜,寻僧逐放参。
钟传香塔外,花散讲堂南。
入社高贤得,逃禅懒性堪。
不知无量法,尘世几能谙。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探访太平寺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清幽与僧侣生活的宁静。首句“寺想清凉胜,寻僧逐放参”直接点明了寺庙给人的第一印象——清凉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寺庙的向往之情。接着,“钟传香塔外,花散讲堂南”两句,通过钟声与花朵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氛围,钟声悠扬,花香四溢,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入社高贤得,逃禅懒性堪”则转而描写僧侣的生活状态,高贤之士融入僧团,享受着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而“逃禅懒性堪”,则暗示了僧侣们对于逃避世俗烦恼、追求内心平静的渴望,这种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最后,“不知无量法,尘世几能谙”表达了对佛法深奥的赞叹,同时也流露出对尘世复杂性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诗通过对寺庙环境、僧侣生活以及佛法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
吾年昔始冠,已有一发白。
作赋数百言,嘲骂等戏剧。
只今寻旧作,一字不复忆。
恍然如梦寐,了不见往迹。
但有鬓间丝,冉冉如堪织。
南方地平湿,壮岁多老色。
行年四十二,发鬒那容惜。
洗苏将拔白,讳老嗟何益。
一染复星星,此语记阿客。
人生光景促,倏忽如敲石。
诗成亦寤语,感叹初无得。
后应不识今,今已不识昔。
虎头痴绝自不痴,丹青妙处手得之。
石岩戏画幼舆了,酒狂更貌黄冠师。
一人坐睡真被酒,二人杯杓不停手。
一人回面愁不釂,二人直视开口笑。
上有醉墨书者谁,翰林手题独酌诗。
题诗真识醉时味,画图如写诗中意。
珍藏不换一斛珠,李诗顾笔今世无。
睡龙未觉山泽枯,其谁濡幕待不虞。
炎官弭节飞廉怒,小屋旋彻大屋涂。
郁攸飞空百鸟噪,煇赫照树腾猿呼。
绿林灰烬一瞬耳,况乃田父蜗牛庐。
天公似惜诗人癯,约束风伯为回车。
百神救廪鸟工往,不待绠缶浇焚如。
尚令太瘦逢饭颗,幸未饥死同侏儒。
怪奇敢追陆浑韵,吊贺不必参元书。
作诗嘲诮供一笑,逢人举似应胡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