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食,凿而饮,相传中古遗风,尚留村社;
春有祈,秋有报,愿与故乡父老,同拜神旗。
耕而食,凿而饮,相传中古遗风,尚留村社;
春有祈,秋有报,愿与故乡父老,同拜神旗。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乡村社会的生活场景和对土地神的崇拜,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
“耕而食,凿而饮”,开篇即点明了农耕文明的基础生活状态。农民通过辛勤的耕作获取食物,通过挖掘水源解决饮水问题,这是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描述既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也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智慧。
“相传中古遗风,尚留村社”,接着诗人指出这种生活方式和社区组织形式可以追溯到中古时期,甚至更早。村社是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在其中共同生活、劳作、祭祀,形成了紧密的社区联系。这句话不仅强调了传统习俗的延续性,也暗示了乡村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春有祈,秋有报,愿与故乡父老,同拜神旗”,最后四句则聚焦于对土地神的信仰和祭祀活动。春天播种时,人们会向土地神祈求丰收;秋天收获后,则会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感谢。这样的仪式不仅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是对祖先智慧的传承。通过与故乡父老一同参与这些祭祀活动,人们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共同维护着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整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和土地神崇拜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卷,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一种颂扬。
溽暑郁我怀,携朋寻高爽。
出城见南山,幽况夙所赏。
龙泉久神异,风雨灵泽广。
别来二十年,老健喜重往。
密树结层阴,峭壁当沆漭。
㟏岈䆗窱入,薜萝分披上。
蹑翠陟其巅,大千指诸掌。
法王宝地尊,霞光罗万象。
景趣犹如昔,理会顿殊曩。
探无悟无极,阅有谢有攘。
临兹诸缘空,耳目余清响。
留连恣遐瞩,浩浩神气朗。
桃源勿劳思,舍此将焉访。
长安有客思山桂,挂席秋风潞河汭。
边城一雁正高飞,爽气澄霞雨新霁。
忆昨承恩衣绣衣,太仓充溢鼠雀稀。
六军白粲满区釜,君王玉馔有光辉。
左省高资重廷阙,特简清秩班卿月。
入告我后尽嘉谋,退食委蛇无请谒。
江上云山梦里来,知君肝胆几徘徊。
金樽满酌不辞醉,茫然清兴使人哀。
君不见八公仙去空山色,濡须之水流不息。
功成方可拂衣去,莫到淮南忘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