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这是一首描写深夜降雪后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雪后静谧而又略带荒凉的情境。黄昏时分,细雨如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夜色渐浓,无风却预示着严寒即将来临。这两句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又静谧的氛围,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了伏笔。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这里通过对比手法,衾裯之湿冷如同泼水一般,与外面积雪形成鲜明对照。诗人巧妙地利用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和景象,既表达了室内的温暖与舒适,也映射出室外的寒冷与洁白。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五更即是黎明前的时刻,诗中写到这时候天已亮起,墙壁上的冰雪开始融化,滴水的声音清晰可闻。这两句描绘了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界的变化,同时也传达了一种静谧而又孤寂的情感。
“试埽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最后两句诗人提到自己在北台上用草帚清扫积雪,去观察马匹的情况。这里的“双尖”可能指的是马耳朵被雪覆盖后的形状。这段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细心观察,也反映出他在严寒中关照生灵的一种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夜间降雪后景象的精致刻画,展现了诗人独到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