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外猗猗碧几竿,清姿劲节耐霜寒。
舞风影作飞莺势,啸月音疑老凤翰。
自是主人甘澹泊,不劳童子报平安。
阶前那有孙枝秀,写出淇园独坐看。
亭外猗猗碧几竿,清姿劲节耐霜寒。
舞风影作飞莺势,啸月音疑老凤翰。
自是主人甘澹泊,不劳童子报平安。
阶前那有孙枝秀,写出淇园独坐看。
这首清代诗人李筠仙的《咏竹》描绘了一幅清雅的画面。首句“亭外猗猗碧几竿”,形象地展现了翠绿的竹子在亭外挺立,生机盎然。"清姿劲节耐霜寒"赞美了竹子的坚韧与耐寒特性,暗示其高尚品格。"舞风影作飞莺势,啸月音疑老凤翰"运用拟人手法,将竹子随风摇曳的姿态比作飞莺起舞,竹声如凤鸣,增添了动态美和音乐感。
"自是主人甘澹泊"表达了诗人对竹子淡泊名利品质的欣赏,认为它如同主人一样,甘于清静。"不劳童子报平安"则寓言竹子的宁静,无需他人告知平安,自守其道。最后两句"阶前那有孙枝秀,写出淇园独坐看",诗人以竹子的青翠繁茂,象征自己在淇园独坐时的宁静心境,寓情于景,意境深远。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寓意丰富的象征,赞美了竹子的高洁品性,也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