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憔悴向庸城,又见椒花倏自惊。
孤客殊方怀土意,故人绝塞未归情。
此生竟被儒冠误,他日终图后世名。
平野春来堪细履,何时与子杖藜行。
二年憔悴向庸城,又见椒花倏自惊。
孤客殊方怀土意,故人绝塞未归情。
此生竟被儒冠误,他日终图后世名。
平野春来堪细履,何时与子杖藜行。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嵲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故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于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
"二年憔悴向庸城,又见椒花倏自惊。"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连续第二年的春天来到庸城,看到椒花盛开,不禁心生震惊。这里的“憔悴”表达了一种忧伤的情感,而“椒花”作为春天的象征,常与离别和故乡联系在一起。
"孤客殊方怀土意,故人绝塞未归情。" 这两句则流露出了诗人作为异乡孤客,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以及对那些无法相见故人的无尽思念。“绝塞”指的是边塞之远,形容与亲友隔绝,难以相聚。
"此生竟被儒冠误,他日终图后世名。"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仕途的感慨,觉得自己的这一生都被读书做官的道路所误导,内心深处还想着能够在未来留下自己的名字。
"平野春来堪细履,何时与子杖藜行。" 最后两句则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希望有一天能和家人一起在平坦的田野中散步,而“杖藜”意味着年老持拐杖与儿孙同游,是对家庭美满生活的一种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充分展现了诗人的乡愁、离愁和对于人生选择的反思,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种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
天清漏长霜泊泊,兰绿收荣桂膏涸。
高楼云鬟弄婵娟,古瑟暗断秋风弦。
玉关遥隔万里道,金刀不翦双泪泉。
香囊火死香气少,向帷合眼何时晓。
城乌作营啼野月,秦川少妇生离别。
秋灯向壁掩洞房,良人此夜直明光。
天河悠悠漏水长,南楼北斗两相当。
关山月,营开道白前军发。
冻轮当碛光悠悠,照见三堆两堆骨。
边风割面天欲明,金沙岭西看看没。
去日丁宁别,情知寒食归。
缘逢好天气,教熨看花衣。
谁是杏园主,一枝临古岐。
从伤早春意,乞取欲开枝。
吟损秋天月不明,兰无香气鹤无声。
自从东野先生死,侧近云山得散行。
老松临死不生枝,东野先生早哭儿。
但是洛阳城里客,家传一本杏殇诗。
天河漫漫北斗璨,宫中乌啼知夜半。
新缝白纻舞衣成,来迟邀得吴王迎。
低鬟转面掩双袖。
玉钗浮动秋风生。
酒多夜长夜未晓,月明灯光两相照。
后庭歌声更窈窕。
馆娃宫中春日暮,荔枝木瓜花满树。
城头乌栖休击鼓,青娥弹瑟白纻舞。
夜天曈曈不见星,宫中火照西江明。
美人醉起无次第,堕钗遗珮满中庭。
此时但愿可君意,回昼为宵亦不寐。
年年奉君君莫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