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车遵广术,重眺西山麓。
古台绝潇洒,晴景恣遐瞩。
穿云俯危磴,叠石架幽屋。
鸣蝉号枯林,馀响袅相续。
冥心百虑遣,游目千态足。
日影澹林坰,前冈闻伐木。
回车遵广术,重眺西山麓。
古台绝潇洒,晴景恣遐瞩。
穿云俯危磴,叠石架幽屋。
鸣蝉号枯林,馀响袅相续。
冥心百虑遣,游目千态足。
日影澹林坰,前冈闻伐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再次游览西山的情景,通过对山中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首句“回车遵广术,重眺西山麓”,写出了诗人驾车前往,再次登临西山的情景,表达了对西山的深情厚意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接着,“古台绝潇洒,晴景恣遐瞩”两句,通过“古台”、“晴景”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壮丽的画面,展现出西山在晴朗天气下的独特魅力,让人心旷神怡。
“穿云俯危磴,叠石架幽屋”则进一步描绘了登山的过程,云雾缭绕,山路险峻,但诗人却能从容不迫,穿行其间,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鸣蝉号枯林,馀响袅相续”两句,以蝉鸣声为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悠远深邃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冥心百虑遣,游目千态足”表达了诗人通过这次游览,得以暂时忘却尘世烦恼,心灵得到了净化,视野开阔,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样。
最后,“日影澹林坰,前冈闻伐木”描绘了夕阳西下,光影斑驳,远处传来伐木声的景象,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隐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佳作。
广庭试群材,俊笔驰短晷。
锁厅争第一,乃后二三子。
骑龙失头角,十载困泥滓。
泛舟自淮南,得邑穷楚尾。
江上始相逢,清名久吾耳。
油然睹颜色,悦泽已可喜。
博学有渊源,高谈见根柢。
有如万斛钟,久叩声益起。
如君岂易得,蹭蹬乃在此。
棫朴析为薪,奈何遗杞梓。
我本世畸人,儳焉顽似鄙。
一官傍松楸,自足胜朱紫。
功名已灰心,藜藿思没齿。
欲结方外游,徜徉访云水。
闻君亦有意,不恋五斗米。
笑指庐山高,论交从此始。
鲁直之文如电坼霜开,鲁直之书如雨行冰散。
骎骎步骤日加远,与子三年不相见。
庭柯未长一尺围,起视孤标插星汉。
昨朝诵子所作诗,使我自失长嗟叹。
我衰力薄空辛勤,直欲为子焚笔研。
此才不使重台阁,四十青衫尚为县。
南山积雪玉倚空,高亭压城天北风。
安得与子跨飞鸿,与我共哦清景中。
锵金纡紫世不空,豪杰卓荦岂易逢。
愿言与子长相从,四方上下为云龙。
赤日下西谷,松门敛馀晖。
萧萧征马鸣,客子来者谁。
故人田子方,六月并州归。
崎岖千里道,问子来何为。
君命不俟驾,讵敢辞炎曦。
禅庭梵呗歇,软语同逶迤。
梧桐挂凉月,清润含裳衣。
人生实萍梗,同附一渺瀰。
惊风或暂先,波定还相依。
昔我在南兖,识君英妙时。
轩轩勇气节,凛凛如熊罴。
声名固已早,时命殊淹迟。
今兹向魏阙,骥足将腾夷。
圣君隆至治,谏诤求瑕玼。
尝闻至人语,子可补拾遗。
一言开尧聪,四海风俗移。
无为外重失,蹇谔当自持。
赠言古者事,吾岂忘前规。
都城公子海,贤否良难会。
从容翰墨场,班班知所诣。
超然三四公,词学昔人配。
源流出苏黄,汲引功岂细。
斯人固才华,气节复远迈。
一官从幕府,未觉簿书碍。
投刃却凫行,岸巾依物外。
凝香久寂寞,清绝今可继。
初辞广陌尘,笑鼓春江枻。
楚岫与吴山,相望挹空际。
莫唱渭城歌,临流增叹喟。